2006年,王光美病重,子女问她还有什么愿望,她说了3个字:花明楼

2006年,王光美病重,子女问她还有什么愿望,她说了3个字:花明楼

00:00
12:36

1961年,我国正处于3年困难时期,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刘少奇决定到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1961年4月1日,刘少奇和妻子王光美一起来到了长沙,他考虑到调研的时间紧迫,准备马上下乡。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汇报了省委的接待安排,刘少奇听后反对说:“在战争年代,我们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战士处处爱人民,干部下乡了,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决不打扰老百姓。我这次下乡调查研究,如果按你们那样安排,怎么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呢?”

张平化解释说:“我们考虑到您年纪大了,乡下的条件又太差!”

刘少奇摆摆手说:“眼下不是讲排场的时候,我下乡蹲点调查,不要影响省委的日常工作。

我仍旧采取老苏区的老办法,吃住都在老乡家。”

第二天,刘少奇只向省委要了一辆吉普车和一名助手,便匆匆离开了长沙,前往宁乡老家,开始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

这天晚上,刘少奇住在宁乡县东湖塘王家湾,他不让群众腾房,而是和几位工作人员一起住在猪场的饲料房,工作人员为刘少奇找来一块门板当床,然后用两张破桌子拼起来办公。吃饭时,刘少奇和工作人员一起,蹲在地上围着一个菜盆吃,工作人员风趣地说:“主席和我们重温30年代的游击生活了!”

5月3日,刘少奇在完成了其他地方的调研后,终于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花明楼。这是王光美第一次回婆家,也是刘少奇最后一次回故乡。

刘少奇回到家乡后,没有惊动乡亲们,他径直回到了老家,住进了青少年时期住的那间小房。房间陈设简朴,只有一张床、一只书桌、一把靠椅,屋角放有一个洗脸架。刘少奇白天出去考察,晚上就回到这间小房子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起来。

刘少奇回乡的第二天,首先来到炭子冲大队临时医院看望水肿病人,当他在医院见到那些因营养不良而面庞浮肿的群众时,眼睛不禁湿润了,他诚恳地对大家说:“对不起父老兄弟们,我的工作没做好啊!”

病人中有一个女孩儿,她见到王光美后,就像见了亲娘一样,哽咽着说:“我都好久‘身上’(月经)没来了。”

王光美听后心疼不已,她拉着女孩的手,深情地安慰她说:“要耐心渡过难关,往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5月5日这天,刘少奇和王光美来到一位得了水肿病的农民成敬常家里探望,当刘少奇发现成敬常家里的居住条件太差后,便邀请他搬到自己的旧居去住。成敬常连忙拒绝:“那里往来参观的人太多了,卫生不好,招待不好,怕难得搞。”

刘少奇坚持说:“纪念馆不办了,20年、30年以后再办。”

成敬常有些惭愧地说:“如今我们办得还是不好。”

刘少奇严肃地说:“你以为我喜欢办纪念馆吗?我不喜欢,二三十年以后再办也不晚,把这些房子分给社员住。”

在刘少奇的安排下,共有6户农民搬进了他的旧居。正是有了他们的看管,刘少奇的故居原样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5月8日上午,刘少奇和王光美又来到了位于赵家冲的姐姐刘绍德家里。只见屋子里躺着一位年迈苍苍、无精打采的老人,刘少奇马上认出这就是自己姐姐,1907年姐姐出嫁时,还是他陪着母亲到这里送的亲呢!

刘少奇和王光美一人拉住姐姐的一只手,对她说:“姐姐,您好!我们看望您来了!”

但刘绍德听后却没有什么反应,一旁的外甥女鲁新秀红着眼睛说:“舅舅,舅妈,你们可回来了!我爸去年过世了,妈特别难过,这一病一急就糊涂了……”

原来在1960年,姐夫鲁瑞林给刘少奇写信反映生活困难,王光美便寄了60元钱过去,鲁瑞林收到钱后买了些肉,因为平时饿得厉害,所以一次性吃了很多,没想到因为消化不了、拉不出来,人竟然活活被憋死了。刘绍德因此一病不起,人也糊涂了。

此时鲁新秀的丈夫黄六生从田里回来了,刘少奇知道,六生是个老实人,一天到晚光知道埋头干活,很少讲儿句话,他问六生:“六生,你不是病了吗?怎么又去犁田,看腿肿得那个样子,没瞧瞧医生吗?不休息哪行?”

黄六生回答说:“瞧了,大夫早就让歇歇,可是不下田干活,一天只能吃五两米,干活可以吃一斤多!”

刘少奇听后说:“噢,原来是这样!”他的心里很疼。

这次回乡调查,刘少奇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当时党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确凿的依据。群众的贫困生活也给王光美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也使她增添了对家乡群众的一份深情牵挂。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时隔22年后,再次回到了家乡花明楼。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她朝熟悉的刘少奇故居走去,并迎面望见了挂在大门上方的“刘少奇同志故居”7个镏金大字,这是邓小平亲自题写的,她不禁停住脚步,久久凝视。

随后王光美进入故居,仔细地端详里面陈列的张张照片,认真地缓缓触摸每一件陈列物品。是啊!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难忘!这里承载了她太多的思念与牵挂!

参观结束后,王光美叫随行的儿子刘源到父亲坐过的桌子旁拍张照片,希望他能继承父亲青少年时代的那种求学的精神。

随后王光美又请了家乡的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们进行座谈,当她听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高兴地说:“我一路看见到处都是新房子,乡亲们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大家穿得漂漂亮亮,这当然要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路线、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执行好党的路线和政策,日子是会越来越好的!”

下午3点,王光美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婆婆鲁氏的坟前扫墓。鲁氏早在1931年就病逝了,王光美只在刘少奇保存的母亲画像中看到过她。对于婆婆,王光美一直十分敬重,多年以来,她一直保存着这张婆婆生前唯一的画像。这天王光美在婆婆的坟上插上松枝,并三鞠躬。

王光美曾多次对子女们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妈妈。”正是有着对天下母亲这种深深的敬爱,王光美在晚年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发起了“幸福工程”,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8年,刘少奇纪念馆经过筹备后正式开馆。王光美深知文物对纪念馆的重要性,她先后多次向纪念馆捐赠了大量关于刘少奇的珍贵文物。

捐赠的文物中,有一双深蓝色的尼龙短袜是王光美最为珍视的。这双袜子是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朋友赠送给刘少奇的,当时这种袜子在国内还比较稀罕,刘少奇穿了又穿,穿得打上了补丁。刘少奇去世以后,这双袜子王光美又穿了10多年,袜底和根部都已经破得不像样子了,她用补丁补了一层又一层。尽管十分不舍,但王光美还是含着泪,把这双袜子捐了出去。

自从1983年回乡以后,王光美还曾先后4次回花明楼。其中最后一次是在2003年10月,刘少奇纪念馆馆长的萧普刚专程到北京,邀请王光美回花明楼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诞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园开园仪式”,她愉快地同意了。

2003年11月24日,已经81岁高龄的王光美再次踏上了花明楼的土地,她看到刘少奇纪念馆的建设越来越好时,不禁高兴地对大家说:“看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好,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希望你们把纪念地管理好、利用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临别之际,乡亲们都对王光美依依不舍,希望她在2008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时再回老家看看。但可惜的是,王光美没有等到那一天,她在2006年10月13日不幸病逝,享年85岁。

王光美去世前,子女们们问她还有没有什么愿望,她说了3个字:“花明楼!”

短短的3个字,令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王光美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惦记着家乡!

如今花明楼的建设发展已经越来越好,而刘少奇纪念馆也已经成为了国家5A景区,相信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66384614

    我是47年的老人了,但那时我不站人,没有为国孝忠共产党,但我一直内久,现赶到这时代,听听这些历史,我47年身,听听以前的历史,望这信息给予,我没有对共产党反对的心意,只听听历史,望方便,

  • 油海泛舟

  • 油海泛舟

  • 听友385162008

    前一集讲2005年王光美病逝,这一集又是2006年王光美病重,这些错误太不应该了

  • 132791582

  • 小高_fdw

    江清人格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