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央行发布《2023年四季度货政报告》。在此次《报告》的首个专题中,央行提及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 而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要更多注重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
有业内人士表示,总体看,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固、有效,尤其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给信贷增长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变化,而聚焦“五篇大文章” 更好发挥结构引导功能。
经济结构转型给信贷增长和信贷结构带来三重变化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过去比重较高的传统贷款动能趋势性转弱,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商品房销售中枢放缓,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也会下降。”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地方债务化解稳步推进,低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减少,融资平台贷款会减少。而普惠小微贷款、“三农”等的信贷投放则依然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领域力度未减。
与此同时,信贷供需方强弱关系转换。上述人士指出,以前项目缺贷款,现在银行缺项目,很多银行都面临资产荒,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较好填补了部分传统动能贷款走弱留下的空间,优化了信贷结构,提升了服务质效。
“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也会不断优化融资结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点,与直接融资更相适配。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对贷款会产生良性替代效应。2023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合计占比已超三成。
应着力提升贷款使用效率 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
《报告》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着力提升贷款使用效率,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需要三方面渠道共同努力。一是优化增量,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二是盘活存量,推动必要的市场化出清,盘活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三是提升效率,部分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再利用,投向更高效率的经营主体。
《报告》还指出,考察金融支持力度也要解决好“看什么”的问题: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因为利率由信贷供需关系决定,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是被合理满足的。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些亟须领域的融资需求需要优化有效满足。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全面看待货币金融条件。
聚焦“五篇大文章” 更好发挥结构引导功能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做好大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焦这“五篇大文章”,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结构引导功能。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做好“五篇大文章”、优化信贷结构方面下好了先手棋。
根据2023年四季度货政报告显示,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超2亿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在5个试点省份支持了60多个项目,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4000多亿元也继续发挥作用。各项工具带动下,2018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提升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效能”部分增加了“统筹抓好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信贷支持”和“强化金融对养老领域支持力度”等内容,对应了“五篇大文章”。同时,本次报告的“行业分析”还选取了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工业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养老产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些调整充分体现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外,《报告》在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提出“实施好存续的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工具方案”。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下阶段央行将着力整合工具资源,探索盘活信贷存量。这有助于聚焦重点、提高政策效能,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同时,报告还提出通过部分贷款到期后转投、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推动市场化出清等方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增量和存量双管齐下,更好推动信贷结构优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