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中国有肉吃?为何深受周边势力影响,中亚却与中国越走越近?

跟着中国有肉吃?为何深受周边势力影响,中亚却与中国越走越近?

00:00
17:40

中亚,一个波谲云诡的地区。

2000年7月5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将扎阿拉依斯基山山脊 6406米高地确定为三国国界交界地。

此前的1999年5月5日,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因此中吉塔三国边界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哈、吉、塔三国之间全长约3300千米的边界全部确立,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中国同中亚邻国的边界划定谈判,是在中苏边界谈判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1964年的第1轮谈判和1969年的第2轮谈判均未取得实质性效果,直到1987年第3轮谈判才终于有了真正的进展,然而苏联却在1991年分崩离析。因此中苏西部边界谈判转化为中国同3个中亚邻国及俄罗斯的谈判,并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古今中外,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由于边界争端的存在,邻国往往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所谓的睦邻友好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只有彻底解决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才能缓解邻国之间的对立,并最终成为携手并肩的好兄弟。

中国和中亚邻国乃至中亚五国的关系,就是在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后情比金坚的。而从苏联解体至今,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已经步入而立。

时至今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经之地,中亚各国是真正的紧抱中国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总体保持了繁荣的格局。

然而,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地区,却始终不曾是风平浪静之地,东西南北各方势力的东去西走、南来北往,让这里始终充满着动荡不安的空气。

千百年来,始终如一。

翻来世界地形图,我们不难发现,在广袤的亚欧大陆腹地,一条宽广的草原带绵延数千里,从大兴安岭经蒙古高原直达里海周边,并最终穿越高加索到达黑海沿岸的东欧平原。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彻底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地理,从此中原成为雨热同期的季风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更是成为闻名世界的鱼米之乡。

而青藏高原的存在一方面使中原成为被高原、草原和大海包围的“世外桃源”,文明得以不间断流传;另一方面导致西来的征服者不得不折返向南,杀入南亚次大陆成为“打印”新成员。毕竟向北绕行阿尔泰山太过寒冷遥远,而且还不一定干得过蒙古高原的游牧集团。

所以,在其它文明古国被来回蹂躏、灭了又燃的大背景下,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并形成大系统局面,而后卧薪尝胆,打得不可一世的匈奴向西逃窜。

本着“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原则,汉朝开始了向西域的拓展,不断挤压匈奴的回旋空间,并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玉门关以西的广大西域地区,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

匈奴被汉朝打散后,鲜卑趁势崛起。鲜卑南下建立北魏后,柔然称霸草原,随后突厥汗国后来居上实现了草原的大一统局面。

突厥崛起后,中亚成为其腹地,中亚开始进入轰轰烈烈的“突厥化”时期。随后唐灭突厥,中亚开始了第二次汉化。

安史之乱后,大唐盛极而衰,阿拉伯帝国趁机向东冲击,中亚又开始了大规模的“伊斯兰化”。

彼时的蒙古高原,在后突厥灭亡后,回鹘建立,后被黠戛斯汗国消灭,回鹘遗民则大量西迁,在中亚与突厥化的白人葛逻禄融合建立喀喇汗王朝,其余部众则在新疆建立高昌回鹘。

契丹崛起并建立辽朝后,称霸蒙古高原。金朝消灭辽朝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西迁,消灭高昌回鹘建立西辽,开启了中亚的第3次汉化时间。

只是,随着蒙古的崛起并横扫中亚东欧,中亚的汉化进程再度被打断。元朝覆灭后,蒙古各部分化为鞑靼和瓦剌,在经过一系列分化和斗争后,隶属瓦剌的准噶尔部称雄中亚周边,哈萨克等中亚民族苗头逐渐显现。

16世纪开始,沙俄开始了在西伯利亚的大规模侵占,并最终与清朝爆发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在1689年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遭遇迎头痛击的沙俄退出黑龙江流域并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北越过白令海峡直达今天的美国西海岸;另一路则向西折返,勾结准噶尔汗国觊觎漠北蒙古无望后继续西看,并在19世纪下半叶完成了对中亚的侵占。

相比于持续千年的“汉化”、“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虽然沙俄带来的“斯拉夫化”时间最晚,但对中亚的影响却最为深远,因为中亚不仅从此成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随后更成为苏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相比之下,其它文明之源诸如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不是早已化为青烟就是实力大不如前,根本无法在中亚施加存在感。

沙俄征服中亚并陆续消灭浩罕国、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后,并设置了突厥斯坦总督区和草原总督区。面对中亚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沙俄坚决镇压并坚持种族换血,不断提升俄罗斯族的人口比率。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境内风起云涌。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俄国土地上的各大中民族都有权利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加入苏联,于是中亚工人经过艰难斗争,先后建立了4个自治共和国,分别是吉尔吉斯、布哈拉、花剌子模与突厥斯坦。

鉴于“十月革命”给了中亚“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兴风作浪的空间,因此苏联建立后,旋即开始了对中亚地区的“民族识别”。

为遏制“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苏联将原有的突厥斯坦总督区陆续分化出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个自治共和国,草原总督区则演化为哈萨克斯坦。

1925年,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加盟国并入苏联,1929年塔吉克斯坦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升格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从此中亚五国格局正式形成。

为了遏制“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势力,苏联将4个加盟共和国的边界划分得犬牙交错,除了粗暴割裂完整的地形板块,更将首都基本设置在边缘。而对于哈萨克斯坦,除了隔断与蒙古的地理关联,更将俄哈边界大片土地化划入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使得哈萨克斯坦体量比其它四国还要大上一圈,而苏联则通过大面积划地差点儿完成了种族换血的最后阶段。

可以说,苏联的“民族识别”,作为压制“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并强化中亚对苏联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对中亚的影响尤其深远。而中亚虽然相比于沙俄时代有了更强的幸福感,但却依然穷得差点儿要饭,这是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说什么也不愿意和俄罗斯一拍两散的重要渊源。

但问题是苏联的控制再严密,也挡不住外部势力的下跳上蹿,尤其是美国势力的不厌其烦。

1979年苏联之所以发起阿富汗战争,除了苏联国势的如日中天,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美国早已将魔爪伸向了阿富汗,作为觊觎中亚的前沿跳板。

而当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渗透更加肆无忌惮。

作为苏联的直系继承者,俄罗斯因为一心想要和斯大林模式一刀两断,更要和西方国家打成一片,因此有着强烈的“一路向西”意愿,一再和中亚5个拖油瓶会挥手再见,于是中亚五国最终在极度的不舍中迎来了不确定的明天。

只是,俄罗斯也许不会想到,轻装上阵并不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正眼,而俄罗斯一心想要踹开的中亚更是成为美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反俄新阵线。

因为经历了苏联解体的猛烈冲击,冷战之后的俄罗斯在中亚地区长期力不从心,给了美国浑水摸鱼的可能,事实上美国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历史契机。

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不由分说地杀入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为了实现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美国先后在阿富汗周边9个邻国建立了13个军事基地,其中中亚共有4个据点,分别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驻军总数6000人。土库曼斯坦则因为中立国身份“幸免于难”。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由于俄罗斯虽然文化影响深远但实力大不如前,所以面对美国的有枪又有钱,中亚各国当然愿意与之打成一片。

而因为“五道口”的地缘,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势力虎视眈眈。

比如作为“泛伊斯兰主义”领头雁的伊朗,虽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并没有能力代表整个伊斯兰,但因为相对强大的凝聚力,更因为长期对抗美国需要增加后方纵深。因此当苏联解体,“泛斯拉夫主义”退潮,伊朗就迫不及待得开始与中亚各国握手言欢。毕竟伊朗不仅和中亚咫尺相连,五个“斯坦”更是天然的伊斯兰成员。

相比之下,虽然土耳其与中亚隔着高加索的万水千山,但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土耳其一直有东山再起的伟大心愿。而在一路向西总是被挡在门前后,土耳其决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逐渐开始“向东看”。

只是,当土耳其想要以“宗教”整合伊斯兰世界,却发现昔日深受奥斯曼帝国压迫的中东各国早已对土耳其不给好脸。于是土耳其只能高举“民族”大旗,为建立一个以安卡拉为核心的“泛突厥联盟”而奋战。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土耳其不仅认冒顿单于为祖先,更将自己打扮成中亚各国失散千年的亲兄弟好伙伴。虽然中亚各国感觉土耳其的意淫相当扯淡,但握在手里的里拉还是感觉有强烈的亲切感。

另外,作为长期被中亚征服者碾压的印度,也有逆流而上,到中亚“寻根问祖”的夙愿。毕竟,只有和中亚打成一片,印度才能压制巴基斯坦,并迂回到中国后面。更重要的是,冲出南亚后,印度才能实现“有声有色”的豪言。

所以,中亚的局面非常混乱,而且除了外部势力的虎视眈眈,内部的各国也经常混战。然而即便如此,中亚各国也未能成为下一个塞尔维亚或者乌克兰。究其原因,静夜史认为和中国有莫大关联。

苏联解体后,为了确保俄罗斯死得彻底、凉得通透,美国在俄罗斯周边狂把火点,导致俄罗斯周边处处硝烟。然而同样是俄罗斯周边,中亚和蒙古之所以长期平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在身边。

作为大国,我们绝不允许周边出现威胁生存的强权,比如印度支那,更不允许美国等域外势力捣乱,毕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个动荡不安的中亚不符合中俄利益。

所以,尽管西方国家的NGO群魔乱舞,甚至撼动哈萨克斯坦的根基,但却依然“无能为力”。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除了俄罗斯主导的“集安组织”常年给力,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更是成为中亚问题的最佳解决平台。

在“上合组织”的框架内,除了被广泛承认的中立国土库曼斯坦,中亚各国在政治上依赖俄罗斯,经济上则和中国联系,是真正稳定的三角形局面。

对于当前的中亚而言,由于区位的关系,也许并不能和其它方向势力断绝联系。但随着大国竞争的白热化,中亚各国最终还是会面临向东或向西的艰难抉择。

对中亚各国而言,中国首先政治中心远离中亚,有着相互信任的重要前提。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反击美国围堵的“太极”式操作,在顺向而行的基础上强化了陆权国家的意义,加深了中俄的团结;

再次,中亚作为“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对中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中国愿意付出更大的精力,相对于伊朗、土耳其和印度无疑更有诚意和凝聚力;

最后,中国作为被美国围堵的大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相比于美国的霸道不讲理,中国尊重各国的基本利益,这无疑让中亚各国更愿意和我们站在一起。

尽管从地缘的角度,中国和俄罗斯对中亚的诉求并不一致,中亚未来仍然面临着不确定的变局。但在中俄背对背拥抱抗击美国的大背景下,在可预见时期内中亚的基本盘是稳定的。而且相比于俄罗斯在中亚的力不从心,中亚借助“中国-中亚峰会”这样的国际合作平台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快车,无疑更有一路向前的潜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金成所至_26

    这个文稿怎么全部都能押上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