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震后“重启人生”的他创业、成为人大代表,“继续照亮其他残疾人”

成都故事|震后“重启人生”的他创业、成为人大代表,“继续照亮其他残疾人”

00:00
14:29

拄着手杖深一脚浅一脚,张泽均走在成都都江堰天马镇金胜社区辖区内的果园里,土地很平整,但他走得很谨慎。行走中,张泽均的脚掌和脚趾无法控制弯曲,只能依靠腿部力量来带动,有些费力。以前,他还拄着腋拐,后来嫌太麻烦,他干脆直接用起了手杖。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张泽均腰椎爆裂伤、双下肢截瘫,后被送往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原本可能全身瘫痪的张泽均站了起来,但地震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他笑着说:“因为走路不便,在果园里摔跤,都是常事。”

2016年,张泽均开始学习种植猕猴桃,成立家庭农场,带领残疾人创业致富。他当选为都江堰市人大代表,以及第七届都江堰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今年1月,红星新闻记者前往张泽均经营的家庭农场进行采访。这段时期的猕猴桃已经丰收,田地里一整年的劳作大部分结束,只剩下绑缚在铁丝上弯弯曲曲的猕猴桃树枝条需要修剪。但张泽均并没有清闲下来,除了经营猕猴桃家庭农场外,这两年,他还开展了自己的第二项“业务”——承包云天化特肥在都江堰的销售。此外,作为都江堰市人大代表,张泽均还时常到天马镇饮茶议事馆,与村民们聊一聊、摆一摆,宣传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或调解矛盾。

经营家庭农场、作为人大代表履职、建设粤享川猕茶社……张泽均是不甘于被困难拦住的人,他总有办法轻松化解,这些插曲,构成了他40年来的人生。他说:“我想把照亮我的这束光,继续照亮其他残疾朋友。”

张泽均在猕猴桃园里修剪枝条

“重启人生”

震后双下肢截瘫 他悟到“责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彼时24岁的张泽均还是都江堰天马镇的一位普通铸铁工人,“那一天,我正和工友在七八米的铁架上掺铁水——将一个巨大容器中的铁水抖落到模具里,因此对周遭的震动毫无知觉。”直到房梁上的灰尘抖落下来,他们才发现是地震了,“后来,我来不及躲避,被甩到地面上,肚脐以下被摔得失去了知觉。”

2008年5月21日,张泽均被送往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被诊断为腰椎爆裂伤、双下肢截瘫。“刚刚知道诊断结果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我变成了残疾人,我以为只要我的腿能动,就能走。”直到他发现自己的脊髓损伤,踝关节、脚掌、脚趾头都不能动,最普通的走路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要是医不好,我们就去跳珠江”,如果说是什么契机让张泽均鼓起勇气,他脑子里最先冒出的一定是妈妈这一句,“这句话把我点醒了——如果我就此放弃,那他们老了以后该怎么办?我又该如何对那些募款为我治疗的人负责?”24岁的他,第一次对“责任”有了具象的感知,他的人生在此重启。

张泽均杵着拐杖走出办公室

从广州回到成都以后,张泽均加快了恢复的计划。

在医院过道里,他抓着扶手蹲下、站起再蹲下,反复练习;回家了,张泽均就让妈妈坐在轮椅上,他推着妈妈在村子里到处走,对自己进行“社会化训练”,“我观察到身边很多残疾人无法融入社会,就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克服自卑的心理,如果刚开始就走不出门,消沉的情绪就会一直积累。”

身体大致恢复后,张泽均就决定要继续做些什么事,来重建自己对社会的感知。在都江堰市残联的指导下,他在灾后重建的小区里开了一家便民超市。期间,他又瞄准本地猕猴桃产业,一边经营超市,一边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

2016年10月份,张泽均在金胜社区内租了第一块地,种下了第一波猕猴桃树苗,这就是如今家庭农场的雏形。

每逢丰收季、修剪期等需要集体劳作的时候,张泽均的家庭农场都会雇佣不少来自当地的村民。今年1月中旬,正是农场中的忙碌时刻。十多个村民正拿着果蔬修枝剪在山坡上劳作,他们有的是残疾人,有的是残疾人父母。张泽均在一旁“验收”猕猴桃枝条的修剪情况,这是为了人为控制树体养分、树体空间,为来年优质高产做准备。

“来,把剪刀给我,你这剪得不对……”他一边拿起剪刀比划着,一边熟练地将手杖作“凳子”支撑在地面上。举起的双手上布满细细的干纹,这是岁月和劳作给他留下的痕迹。

张泽均在猕猴桃园里指导农户修枝技巧

家庭农场

不仅钻研技术 还带动残疾人互助

如今,张泽均经营的家庭农场一共有30多亩猕猴桃田地,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管理——他和老婆、父母。“2023年,农场收成约为8万斤,零售加批发卖了50多万元。”张泽均说,他还带动了天马镇辖区内三十多户残疾人一起创业致富。目前,天马镇辖区内残疾人经营的猕猴桃产业面积共有400亩。

但他的创业故事,一开始并没有这么顺利。

一方面,真正的下地种植不是纸上谈兵,如何疏枝疏蕾、授粉处理、肥水补给等都影响着猕猴桃果树的状态,“起初种植猕猴桃时,我没有考虑到它是多年生的植物,一旦栽下去就无法再进行翻地。因此,应该在栽种之前将谷壳与土壤混合,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气性。为此我还花了一些‘冤枉钱’。”技术方面,张泽均经常借着各种研讨会的契机询问农业专家,再将学到的经验进一步运用在农作中。

如今,张泽均正在和四川农业大学的龚国淑教授一起合作试验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高效防控技术,“如果猕猴桃出现病害而去打药,就会影响果实的品质,也会造成土地的重金属超标,果树就会慢慢老化。所以现在如果猕猴桃出现溃疡病、褐斑病之类的,我们就会做生物防控。”

另一方面,猕猴桃种植也是体力活,“我们和正常人的身体素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干活站久了,脚、膝盖和踝关节就很痛,还会抽筋、肌肉痉挛。”每站4个小时,他都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张泽均一般负责技术上的活,比如修枝、授粉、夏剪等。

张泽均带着千斤顶去“救援”农户的翻土机

从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到残疾人的社会训练,他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用手杖支撑身体,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还能解放双手来劳作。而这些经验,他都悉数“传授”给了自己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带动他们一起创业,打造残疾人猕猴桃“朋友圈”。

“我带动都江堰本地的残疾人创建了互助团队,进行‘打包帮扶’。技术方面,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经常邀请专家教授来做培训,我会邀请团队成员一块来听,节省了他们自己请专家的经费。种植遇到难题的,也能够趁这个机会去请教专家,寻求适合自己家果园的种植方式。”他笑着说,这也是他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

在销售方面,张泽均为团队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从原来成立残疾人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到推动每一户残疾人家庭农场打造自己的猕猴桃品牌,“有了品牌意识之后,大家种植更有信心和责任感了。”张泽均算了一笔账,天马镇大多数残疾人都采取的是小规模种植的方式,面积一般为4-5亩地,“如果种好了的话,一年也有15-18万元的销售额。这对于残疾人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入。”

照亮他人

创业中不断进取,他说是“爱和帮助”

而张泽均的规划远不止于此,他希望把更多的残疾人都纳入到自己的“朋友圈”,抱团取暖。

“除了天马镇及附近已经在种植猕猴桃的40多户外,都江堰和周边城区至少还有一百多家残疾人经营的家庭农场,我打算逐个走访,看他们是否有意愿加入到我们的团体来。”

另一边,张泽均还在不断学习新的销售方式,“去年12月,我参加了广东的‘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公益赛决赛,获奖项目就是‘都江堰市好爸爸家庭农场-粤享川猕茶社’。”在他的布局中,粤享川猕茶社不仅是残疾人就业创业、互相交流的场所,还将成为都江堰残疾人猕猴桃电商直播交流的重要场地,“依托茶社,我打算组建一个电商团队,涵盖供货、直播、拍摄、账号运营等方面。”

目前,张泽均正在对接资源,2024年12月份左右,茶社将会正式运营。

在张泽均的采访中,爱与帮助是他高频提及的字词。他的话语很质朴,“从治疗到就业、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太多帮助我的人。我想把照亮我的这束光,继续照亮其他残疾朋友。”

张泽均提到,去年9月,广东省人大调研组来天马镇实地调研基层人大代表工作,天马镇人大主席团为调研组安排了一场与张泽均的会面,不仅圆了他见“广东亲人”的梦,还促成了他参加2023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公益大赛,期间,天马镇党委政府和镇人大联动成都市党代表、成都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市人大代表组建20人智囊团为他参赛“出谋划策”,最终,张泽均获得了团队组奖项。

张泽均正在整理饮茶议事馆的纪要

如今的张泽均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都江堰市人大代表,这也为他继续传达爱与帮助提供了一个绝佳契机。“每个月的第一个赶场日,我们天马镇片区的成都市、都江堰市、天马镇三级人大代表都会轮流去镇上的胥家场、驾虹场、金马场饮茶议事馆和村民们聊一聊,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矛盾。”张泽均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清晰地记录了村民们的诉求,每次赶场结束回到家,他都会重新整理,形成合理、完整的建议。

此前,张泽均、岳华建等人大代表在饮茶议事馆收集到群众反映的“驾虹场到天马镇无公交车,群众到镇政府办事不方便,且存在出行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并整理上报。经多方努力,今年1月3日,从驾虹场到天马镇的首趟公交车正式开通。自此,都江堰快铁站至天马卫生院的202A路公交车往北增加了驾虹社区和南店社区两个站点,单边延伸6.6公里,步行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困难问题。

张泽均告诉记者,他经营家庭农场数年,对土地、果树、猕猴桃最为亲近。他说:“我最喜欢的并不是年底的丰收,而是每年5月份,授粉完成、开始挂果的阶段。”

这时候,农场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土地、果树也准备好了,他能感受到小小的、青绿果实中蓬勃出的生命力,一如他的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