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葛剑雄,继续给大家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
今天讲的是:从断发文身到人文渊薮。
断发文身这个成语出典在哪里呢?就是相传有吴太伯,他是周文王的伯父,就周文王的父亲的哥哥,既然是周文王的伯父,那么他应该就在周的地方的喽。据说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比他贤惠能干,他就要把继承权让出来。因为照道理,他是长,他应该继承。所以他就觉得自己如果还留在那里,就阻碍了他的弟弟上升的通道啊。那么他为了让贤,就主动出走,带着他另一个弟弟仲雍一起。
那么到了哪里呢?到了荆蛮的地方,也就今天江南这块地方,到那里之后,他把头发剃短,在身上还纹身。
一方面呢,它表明我已经蛮夷化了,你也不要想让我回来继承;另一方面,实际上更主要的,他要适应当地的习俗。
那么当地人为什么要断发纹身呢?
当时江南这一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在这样情况下你留着长头发,披在身上,那多不方便啊,所以他们都是短头发,短头发舒服,容易处理啊。那为什么身上要纹身呢?因为当地还是蛮荒,四地到处都是野兽。陆地上有,水里面也有。那么你一纹身呢?野兽就以为你也是一个野兽,所以就不大会主动的侵害你,主要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地方,热带丛林,或者那些比较原始的地方,有的人还有纹身的习俗。最早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为了一种更加安全的生存的这种方式。
当然还有的是为了表明对某一种崇拜,那么一种崇拜也是这样,我崇拜也为了自己生存更加安全呢。
可见,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当时到的荆蛮这个地方,还是一个落后、原始、贫穷的地方。那么这个传说是不是可靠呢?现在已经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考古学家告诉我,他们现在就是在南京附近,发掘到了明显的是西周时候的器物,而且跟长江北面那些遗址是相呼应的。
所以他们认为,在西周前,的确曾经有一支人从西北迁到江南。但他们查下来呢,认为是从山西出发的,不是陕西。山西有支周人他们迁下来,首先迁到南京、镇江之间,我们叫它宁镇丘陵地带,从这里以后再迁入平原,那么迁到今天的常州,无锡,苏州。
也就是说,在西周初年,甚至西周再往前,商朝后期了,那就是大约三千余年前,当时的江南地区还是一个贫穷落后、没有脱离野蛮的,当地人还都是纹身断发的这么一个地方。
那么到了西汉初年,中原人对江南的印象,还是“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江南这些地方地势低,又潮湿,所以男人都活不长的。
当然,这个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以南,就是今天江西,湖南。 那我们现在讲的江南呢?当时叫江东,因为这个长江从安徽到南京,你们看它不是正的由西向东,而是由西南向东北的,所以在北面的人也可以把它讲到江东面,所以叫江东。
那么江东情况怎么样呢?总的来讲,除了像吴就今天苏州这样少数几个城市外,其他地方也的确都还是很落后。所以中原的人,如果派他到南方,到江南去做官,他们不愿意啊,这是到蛮荒的地方,到苦的地方。
还有呢,因为有长江的阻隔,所以直到东汉的时候,地方官的固定办公地方是在江北面,他每次要到江南面去都很紧张,有的还要祭神,可见那时还是相当落后,北方人都视这为危途。
但是我们看到了唐朝的时候啊,情况就变了。唐朝讲到全国的经济的发达程度,叫做“扬一益二”,就扬州排第一,益州排第二。这扬州不是今天扬州城啊,而是整个江苏大部分跟浙江周围这一带,这个是一个大的政区,都叫扬州;益州就以成都为中心,排第二。
到了唐朝后期,你看白居易的词里面就讲到江南好。到了唐朝后期,韦庄也说:“游人只合江南”,甚至有的会讲“只合江南死”,就是死也死到江南去。游人呢,就干脆留在江南。那时候江南就有这么大吸引力啦。
就说明同样的自然环境,由于人文不同,由于移民,高素质人口的迁入,也有文化的传播,生产技艺的传播,江南的经济已经相当的发达,到了北宋末年呢,已经有了这样的谚语:“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府、常州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就这块地方如果粮食丰收,那全国的商品粮就有保证了。
到了南宋呢,就进一步发展了,已经有了这样的话:天上天堂,地上苏杭。民间就变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地上的苏州府,杭州府,那么就等于是人间天堂了。证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已经是在南宋的范围里面最发达的了。
随着经济的发达,文化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明清的时候,江南已经成为人文渊薮,就各类人才都是江南出的最多。你像科举,到了清朝,苏州府就是出状元的,苏州一个府出的状元,比其他一个省或者整个北方都要多。
所以我们看这个发展的过程,那就证明了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里面,人文因素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同样跟江南相似的自然环境,由于人不同,由于人的社会活动、人的生产各方面起的作用也不同,就未必都能够这么的发达。
这也就启发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地理环境,自然也好,人文也好,跟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好吧,大家不妨在课后再想想,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