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强者。如今,“自律”已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词语,它的确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
实际上,自律并不是逼迫自己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
1
从小事开始,保持自律
“自律”者出众,“放纵”者出局。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谁,也不会亏待谁。
每个人都有缺点,重要的是如何克服。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正因他将自律做到了极致。而他年轻时,竟是一身“毛病”,还在日记中吐槽过自己“懒惰、妄语”等粗鄙旧习。
彼时若有互联网,网民们大概会在曾国藩身上引出一个话题,即:中年已至,我还有机会变好吗?
然后曾国藩用行动诠释:能。
为改正“懒惰”的陋习,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无论时间早晚,心情如何,皆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为纠正“妄语”的劣习,他采纳了老师送他的一个字——静,从此每天静坐一小时,自我审查、自我反思,终不再急躁妄言。
或许有人看了曾国藩的故事后会感叹:先生自律的活法又板又累,鄙人不及。
但除掉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其修身方式确是值得我们学习:他肯正视自己,从最大的缺点入手;他不急于求成,也不因失败而泄气;他懂得及时反思总结,及时修正。
朱熹曾说:“不检束,则心日恣肆。”若不时时检点、约束自己,就容易心无所忌、肆意妄为。正因从“小事”上的检点,行动上的自律,令一个资质平平的“笨小孩”,成长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大儒。
人生的奔跑,不在于瞬间爆发,它取决于途中的坚持。我们常扬言要做一个自律的人,但事到眼前却总想寻借口为自己开脱。其实在很多时候,“自律”就是多坚持那一下。
2
真正的自由,是不放纵逾矩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论是该典故中的陈藩,还是方才学习的曾国藩,他们之所以名流青史,正是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元史》中记载了理学家许衡的一个故事。
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
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许衡回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路人不理会许衡,继续“摘”梨,而许衡则定着炎热继续赶路。吃梨的路人讥笑他是个愚人。
许衡之所以成为受人敬仰的学者,正是因他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做到严格自律,不放纵、不逾矩。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匹马,那么自律就是勒马的缰绳,缰绳虽小,但不可忽视。若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则易走出既定轨道,甚至坠入悬崖。
要成就自律的人生,既要有胸怀“扫天下”之大志,也要存“扫一屋”的耐心。“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而能就奇高。”唯有勤于律己、勤修德行,方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促使自己笃定前行、变得更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