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散酒卖千元,别再迷恋“特供酒”了 | 新京报快评

10元散酒卖千元,别再迷恋“特供酒”了 | 新京报快评

00:00
04:00

“中南海内招酒”“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海、陆、空军部队特供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据新华社报道,近日,重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摧毁一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包装、生产、批发销售网络,揭开了“特供”假酒黑产内幕。

从报道看,成本价10元一斤的基酒,在酒瓶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一瓶就可以卖到上千元。酒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由小作坊用散装酒灌装的,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然而,即便如此,类似的“特供酒”在不少人群之中还是备受推崇。

事实上,早在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文件,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同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下发通知,明确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还曾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这些规定和动作都表明,如今的正规市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特供酒”,这些五花八门的“特供”,只是一些不法商人用来欺骗消费者的幌子。

近年来,由于执法部门的持续打击整治,“特供酒”泛滥势头得到了遏制。但为了逃避监管,一些所谓的“特供酒”转入到“地下”隐蔽销售,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整治难度。也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法商人制作销售“特供酒”的新闻仍能偶见报端,这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那么,一些人为何热衷于购买“特供酒”?现实中,这些所谓的“特供酒”,之所以在一些圈子中间流行,要么是因为社交需求、要么是出于收藏需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撑面子”,至于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变成了次要因素。

“特供”字眼的背后意味着“特权”。在一些人眼中,在社交场合中若能喝到或者收藏这样的酒,便意味着拥有某种身份的象征。这种对特权的推崇及其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快感,令不少人对所谓的“特供酒”趋之若鹜,即便这些都是虚妄的。

这些不法商人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才能让“10元钱的酒卖出上千元”。对他们而言,只要做得隐蔽一些,其中的暴利仍“值得冒险”。并且,销售渠道越发隐蔽,越增加了所谓“特供酒”的神秘感,“特殊渠道留货”“限量秒杀”等话术,都只是为了助推其销量。

就此去看,要想持续打击“特供酒”乱象,除了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打击整治力度,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从观念层面对所谓的“特供酒”祛魅,不再迷恋于此。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打击“特供酒”的“市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