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市政协委员青琳森:建议成都分类布局大科学装置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市政协委员青琳森:建议成都分类布局大科学装置

00:00
03:56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我国一批“大国重器”的建成应用闻名于世界,成为获取原创成果、突破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利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些“大国重器”其实还有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大科学装置”。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建议积极争取更多的重大科学装置布局成都。”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青琳森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成都已具备布局更多重大科学装置的基础条件。例如,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多元化的特色产业体系,以及相当规模的配套产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985高校以及“中科系”“中核系”等科研国家队;西部科学城承载着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梦想。

青琳森

“积极争取落地大科学装置,要和本地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有规划性的引进,不能脱离产业而盲目布局。”他建议,成都应在规划阶段就找准区域定位,比如,首先在航空工业、核工业、生物医药等极具优势的产业布局重大科学装置,以创新链的进步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围绕大科学装置,布局各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以及各类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突破产业创新中的“共性技术”难题、“专有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建设管理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持续稳定的大科学装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大科学装置还应加强分类布局,避免重复化建设。”在他看来,通过建立和完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实现川渝地区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联动发展及协同创新,最终能形成有效合力。要充分发挥成、渝、绵三地高校、研究所的人员优势和企业的产业配套特点,围绕大科学装置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科学装置使用效率。

重大科学装置有了,还需依托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建议成都尝试从多个角度探索重大科学装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特别是以链主企业需求为导向,重大科学装置主动与其合作开展高科技产业研发,直接引领、辐射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