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搬!我就是死也死在这里!”
面对前来劝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住在江边上的“钉子户”张秉爱执拗己见,不肯做丝毫的退步。
1992年,三峡大坝工程建设在即,各种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其中安置移民就是一个大工程。
同村的人接连不断地带着全部的家当离开,到了政府安排的新家里居住。只剩下张秉爱坚持留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水淹没。
那么,为什么这个叫做张秉爱的女人如此固执?她后来又过得怎么样了呢?
住在江边的“钉子户”
张秉爱家住在湖北秭归三峡库区,属于国家规划移民区域,而她所在的村子甚至位于首批名单之上。
虽然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区域,也都不愿意离开家乡,迁居到国家为他们所建立的新房中去,但是,在大家面前,他们也就无私地舍弃了小家。
百万三峡人抛家舍业,远离故土,他们将家乡的泥土带到了新的地方,重启新生活。
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但为了三峡的美好未来,他们一步两回头地踏上了迁移之旅。
但在张秉爱看来,离开自己的家园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国家给准备了“拆迁费”,也安置了新家,可以到那边开始新生活。
“父老乡亲都过去了,他们都表现得特别高兴!”
可张秉爱仍然挥动着手里的锄头,一言不发,她用沉默与无视来表达自己的拒绝。
“你住的附近水位会上升至少上百米,到时候村子都会被淹了!”
工作人员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但好话说尽,甚至这种“威胁”的话也都脱口而出,张秉爱还是固守着她的“钉子户”做派。
“不搬走的话,也可以在公路边建房子,国家是给钱的,这个方案怎么样?”
然而,张秉爱还是坚决地摇摇头,她哪里也不去,只愿意待在这个贫穷的家。
坐在她的旁边一言不发的男人是她的丈夫,男人只是腼腆地笑着。妻子张秉爱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他也会静静地陪在一旁。
自从张秉爱嫁到这个家里以后,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苦活儿都是她一个人的,家里的几亩地以及果树当然也是她一手操持,没有任何人可以给她分担。
残疾的丈夫让她的生活压力更是比普通农妇要大很多,并且,她还要给两个孩子攒学费,这些都让她根本没有喘气的机会。
而在她的认知世界里,只有这片土地才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只有这片土地会告诉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想要的一切,都埋藏在这片土地里。
所以,她从来不会相信所谓的三峡“巨变”,就连政府的话她也严重怀疑,她更加愿意相信的是这片对她有回应的土地。
她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吗?不如说,她已经被“禁锢”在了这里。
被“禁锢”的女人
张秉爱从小是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山沟里长大的,她经历过饱一顿饥一顿的悲惨生活。父母忙于生计,也根本无暇去顾虑这个女儿。
好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少年出现在了她的世界里,瞬间为她灰暗的生活带来五彩斑斓的光亮,让她在那段充满苦楚的日子里也能体会到一丝丝的甜蜜。
但她没想到,父母却连她生命中唯一的这点甜也要给剥夺,只因为他们觉得同样都在山沟里,未来女儿的生活依然会无比苦涩。
少女张秉爱就这样被父母棒打鸳鸯,她觉得生命已经失去了意义,那段时间的她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知道活着还有没有必要。
甚至,她一度想要了却这悲凉的人生,但她最终还是被父母强行救了回来。
为了让女儿早点断了念想,这对父母竟然做出了一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赶紧送女儿嫁出去,最好越远越好,当然,至少要比这个穷山沟“富”才行。
但那个年代里,哪有什么富有的地方与人家呢?也仅仅是“瘸子里面选将军”而已。讽刺的是,这对父母还真的给女儿找到了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瘸子”。
和张秉爱一家所住的山沟不同,那人住在江边,对比之下的条件是要好很多的。
尽管张秉爱坚决反对,打死不愿意嫁人,但还是被父母强硬地送了过去。
而等到她到了婆家以后,她震惊地发现,她的新郎竟然是一个残疾人,腿脚不方便。
她想过逃跑,也想过一死了之,但骨子里的传统思想让她退缩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依然被牢牢地刻印在她的脑子里,让她根本无法去反抗命运。
从此,嫁做人妇的张秉爱开始了她艰苦而忙碌的农妇生活。
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她就要早早地爬起来烧水
做饭,伺候丈夫吃喝,之后就是在田里呆上一天。
而且,年纪轻轻的她因为长期弯腰锄地,已经有了腰疼的老毛病。
等到夜幕降临,她再回到家里,黑漆漆的烧饭屋里才会袅袅升起炊烟。
丈夫对她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但婆婆保持着老旧的思想,却总是对她百般挑剔,让她常常有苦难言。
等到生了孩子以后,她更是忙成了陀螺,既要养孩子,还要做家务、干农活等等,一切都离不开她,仿佛她是铁打的一般。
而她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一个人扛下一切。
在她的世界里,这个家可以容纳她被苦难折磨得百般痛苦的身体,而这片地,则可以为她带来些许收入,让她的“避风港”可以持续保持正常存在。
所以,当政府愿意给她资助,也愿意给她建新家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就是她不能抛弃她的家,她的地。
她已经被牢牢地“禁锢”在了这里,怎么可能离开呢?
但她的思想再执拗,现实却不能被改变半分。
时间到了1998年,眼看长江涨水直达张秉爱的家门,她不得不转移到更高的地方,搭了窝棚居住。只是,到了现在,她依然没有搬迁的念头。
只不过,她最终答应了到公路两边的宅基地建房子,但手续却一再被耽搁,她也就在窝棚继续艰苦地过着。
幸福圆满的结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秉爱终于拿到了国家的补贴费用,可以在公路边建房子了。
然而,拿到补贴的她仅在公路边买了窝棚居住,剩下的钱,她给孩子交学费花了一部分,其它的也就先保管起来。
因为她知道赚钱很难,也许明年的学费就没有下落,所以,她将这些钱提前给孩子们存起来。
因为从小家里实在是太穷,张秉爱没有上过几天学,但她深知,像是她这样的贫苦人家,只有好好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她格外注重孩子的教育,再苦再累也会供孩子读书。
张秉爱的孩子也是特别懂事,将母亲的付出都看在眼里,没日没夜地发奋苦读。可惜的是,高考过后,还是以遗憾收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张秉爱的儿子没有如愿高中,但是得到了去新疆当兵的机会,也算是上天给他开的一扇窗。
当然了,这是政府给力支持,才让其得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从部队复员以后,张秉爱儿子的当兵经历也为其赢得了一个绝佳的工作机会。
这个遗传了母亲的善良本分、务实能干的男孩,在工作上也是特别得勤勤恳恳,他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大力称赞。
虽然张秉爱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她的骨子里是善良淳朴的,教育的孩子也是本本分分,很是踏实。
儿子在发下工资以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寄给母亲,这个为他遮挡过无数风雨的母亲,在他的心里永远是最值得尊重的。
也正是因为儿子如此孝顺懂事,张秉爱无比欣慰,生活中的苦在她这里也都可以笑着咽下去。
而且,儿子积累下来的钱不断增多,加上张秉爱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终于足够用来盖房子了。
张秉爱再也不用住窝棚,住在阴暗而简陋的环境里了,她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家。此时,她才觉得自己的根终于扎在土地里了。
儿子在外工作顺利,女儿也即将步入婚姻,张秉爱看着这一双长大成人的儿女,她觉得自己之前所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好像变得不值一提。
她时常想起被迫迁移的那段日子,她住在高处的窝棚里,望着江水逐渐将她最爱的家园慢慢淹没,直到看不见一丝踪迹,她的心也仿佛陷入黑暗的水底。
她也总是想起带着孩子们走好远好远的路,去搬迁的学校读书时,孩子们懂事得没有任何怨言,依然保持每天充满活力的样子,让她心酸不已。
她更加难以忘记的是,她守着那片只要耕耘就有收获的土地,深深地弯下腰,几乎要将头发触到土地,汗水也在浇灌着她在土地里所埋藏下来的叫做“希望”的东西。
偶尔,她也会在江边静静地坐一会,思绪早就不知道飞到了哪一年。也许是1982年刚刚得知移民的时候,也许是她的儿子远走新疆当兵之时......
只是不知道,她的心中是否后悔过当初做“钉子户”时的选择呢?
结语
张秉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妇,她吃苦耐劳,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但她又一点也不普通,残疾丈夫、一双儿女,以及让她背井离乡的移民,在她的身上哪一个都是生命中难以承重的大山,让她根本无法喘息。
幸运的是,几经曲折,张秉爱一家到最后还是迎来了圆满的大结局。
三峡移民这个世界级的难题成功解决,被称为“中国动力的心脏”的三峡大坝也成功建成,成为十几亿国人的骄傲。
如果你是当初的张秉爱,你会怎么做?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