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下场,楼市大逆转!

国家队下场,楼市大逆转!

00:00
15:44

过去几年,很多地方一直在喊“救楼市”,政策也出了很多。

但是,房价为什么一直“跌跌不休”?

那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找到一条可盈利、可持续的救市路径。

财政资金如果投到楼市里,大概率亏损,那地方就没有救市的动力。

10年之前,为什么“涨价去库存”能够成功救市?

因为当时地方政府参与救市,是有钱赚的。

政府拿钱给拆迁户,拆迁户买房、推动房价和地价上涨,地方政府再卖地回笼资金——这一套流程下来,地方政府是盈利的。

所以当时各地搞棚改拆迁,非常积极。

然而今天,随着房价已经跌到这个地步,一个新的楼市盈利策略,逐渐浮出水面。

随后,地方政府上万亿资金准备下场。很多城市的房价,在2024年即将迎来大逆转。

一、央行大动作

去年12月,央行有两个有关楼市的大动作。

第一个是PSL,当月新增3500亿元。

PSL,全称“抵押补充贷款”,是央行给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投放资金的工具,国开行再把资金贷给地方政府。

10年之前,正是PSL配合着地方政府的棚改计划,带来了上一轮的“涨价去库存”浪潮。

这一次PSL再扩容,按照官方的表述,是用来配合房地产“三大工程”的,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等。

特别是城中村改造,目前各大研究机构预计,这一轮规模可达5万亿元级别。

但是这一轮的城中村改造,和上一轮棚改有两点不同。

一是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名单,限定在了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也就是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城市。

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至于其他的四五线城市,人口长期流出、楼市供过于求的,国家认为没有城中村改造的必要。

第二个不同是,吸取了上一轮棚改中、房价大涨的教训。

这一次城中村改造,国家政策限制了“货币化安置”的规模和比例。并且要求央行和国开行的资金,不能用于货币化安置。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不能从国开行大批量贷款,直接补偿给拆迁户,而是要动用自己的财政资金。

现在各地财政压力都很大,即使是一线城市手中,也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流,所以这就天然限制了城中村改造的节奏。

防止项目一窝蜂上马,大量拆迁户涌入市场,推高当地房价。

所以相比于“涨价去库存”,这一次城中村改造,更应该叫“托底去库存”。

从节奏上看,本轮城中村改造,从2023年下半年中央出文件。

经过前期的项目准备和拆迁后,目前各方预计,2024年下半年改造项目将逐步落地,2025年进入建设高峰。

到时候,就会对当地的楼市和房价,产生一定影响。

二、楼市新策略

但是这是不是就是说,在这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地方就没有政策红利呢?

在这里,我们就要谈央行的第二个大动作——设立“租赁住房贷款计划”工具。

这个工具,涉及到了未来5年、乃至10年,中国楼市新的运作模式。

柏年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租赁住房贷款计划”?

和PSL类似,也是央行给国开行放钱,国开行再向地方政府放贷款。

其中,央行给国开行的利率为1.75%,国开行给地方政府的贷款利率不超过3%。

记住3%这个数字,我们稍后还会提到它。

与PSL不同的是,这个租房贷款计划的资金,地方政府是可以直接用来收购市面上的房子的。

资金直接入市,那这个救市力度就很大了。

收购完房子后,地方政府将商品房改造公租房,再投放到市面上。比如给进城务工人员租住,长期收租金,慢慢还贷款。

这样一来,就能立刻消化掉市场库存,扭转房价下跌的势头。

但是地方政府这样救市,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房价要下跌一定幅度,直到房屋“租售比”上升到4%以上。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借钱的利息是“不到3”%。扣除到1个点的运营成本之后,4%的租金收益,房子租出去还有的赚。

这就是地方政府入局楼市的新途径。

在这一轮房价下跌之前,全国范围内,多数城市的租售比在2%-3%之间,还达不到让地方政府下场盈利的程度。

但是经过了房价连续3年下跌,根据全国二手房挂牌价指数,2023年底房价相较于2021年高峰,已经跌去15%。

房价连续3年下跌

局部地方,房价下跌两到三成、甚至四到五成的,比比皆是。

这样一来,房子就跌出了性价比,就跌出了让地方政府盈利的空间。

并且,柏年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一次地方政府通过“商品房改造成公租房”的途径入局楼市。

这个政策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而是地方政府自己发明的。

福州政府是首创。

2023年上半年,福州政府就有了收购7200套房子,改造成公租房的想法,然后上报给中央申请资金。

中央觉得可行,再在全国范围内试点。

这证明,地方政府有这么干的驱动力。

为什么首先是福州?

除了福建人思维可能比较活跃以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年福州房价跌幅比较大。

福州近郊区县,2021年时房价最高曾达到1.5万一平,现在跌到了8000元一平,跌幅达4成。

对于一地政府来说,房价跌的这么多,一方面跌出了性价比。

另一方面,当房价跌4成左右时,也是地方政府所能忍受的极限。

因为老百姓买房,首付3成,再加上这两年陆续还贷款、还了1成左右。

房价再跌,老百姓的房子就会变成“负资产”,就会导致断贷、违约情况急剧增加,酿成金融风险,这是地方政府所不能忍受的。

所以三者结合,地方政府有救市的意愿、有救市的方法,再加上央行给了救市的资金,这个“新救市策略”就成了。

三、救市政策潜力有多大?

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使用央行的“租房贷款”救市,潜力是非常大的。

首先,这个政策的覆盖面就很大。

例如,央行披露的“租房贷款计划”首批8个试点城市里,其中福州和长春,并非超大、特大城市,但是央行一样给了资金。

这证明,未来“租房贷款计划”会扩展到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之外,覆盖面比城中村改造要大。

其次,租房贷款的潜在规模也不小。

随着全国房价越跌越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将会达到租售比4%的门槛,满足申请央行资金的条件。

柏年也和国开行的内部朋友聊了聊,他们预计,未来租房贷款计划的规模,可能会超万亿,乃至达到10万亿级别。

这将又会是一个超大的房地产工程。

并且,租房贷款可以和解决“烂尾楼”问题、解决“城投债”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现在很多烂尾楼,差一点就封顶。

地方政府可以和房企谈,我折价把房子收过来,略投入一些资金、把房子盖好后,长租出去。

这样既解决了烂尾楼问题、化解社会舆情,也能帮助房企脱困。

再例如,过去很多地方城投平台,收购了政府土地。等盖完房子之后,发现楼市行情不好、房子不好卖。

地方政府也可以折价,把这些项目接手过来,变成公租房。现金则给到城投企业,化解当前的城投债困局。

到最后,可能真的就如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所说:

未来至少30%的城市居民,都会住在保障房、公租房里。让相对低收入的、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和农村进城市群体,免受房贷和租金压力的困扰。

实现人人有房住。

但是退一步来看,是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够加入这场“商品房变公租房”的游戏呢?

并不是。

刚才柏年讲到,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是需要向央行、国开行借钱的。

地方政府首先需要说服央行,说我这个地方有人口、产业支撑,房租是长期上涨、而不是下跌的。

如此以来,地方政府才能保证,按时偿还3%的贷款利息,而不是连利息都还不起,最后反而加剧了地方债务问题。

所以,真正能拿到央行租房贷款的城市,除了21个超大、特大城市之外,至少也是人口流入、本地有产业支撑的省会级城市,或者强三线城市。

例如这一次的试点城市,长春,在整个东北人口流出的大环境下,2022年长春市辖区的人口还是增长的。

再例如,在之前《中国外贸“峰回路转”》的文章里,柏年提到过中国外贸前30强排行榜上,唯一的一个非沿海省份地级市——安徽芜湖,本地有很多出口大企业驻扎。

只有这类城市,才能说服央行说:

我的房租长期上涨,我有申请“租房贷款”的资格。

四、城市经济继续分化

所以综合来看,在经过了3年全国房价的整体下跌之后,从2024年起,很多城市的房价可能会逐步企稳。

其中:

21个超大、特大城市,今年下半年开始,将会享受“城中村改造”的红利。

其他省会级城市、有产业的强三线城市,可以通过央行的租房贷款来救市。

如果你身处这些城市,这两年准备买房,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租售比这个指标。

如果租售比接近4%,那就意味着政府入市、房价大概率要见底了。

但是,对于那些人口流出、没有产业支撑的四五线楼市,那就真的是缺乏政策工具箱可用,本地楼市大概率长期阴跌。

不仅仅是楼市,这两天,基建领域也有大新闻:

国家已经正式发文,停止了12个高风险债务省市的基建工作。

这次政策要求,为了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如果基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在50%以下,就要停建、缓建。

这样一来,广大的东北、中西部地区的基建经济,将会大幅度降温。

基建经济降温后,随之而来的是地方财税收入下降。

并且因为财政不独立、依赖中央资金还债,地方还会间接丧失人事权,导致体制内编制面临改革、削减。

特别是很多中西部、四五线城市,除了基建经济、就依赖“体制内消费”和“体制内经济”。

如果体制内裁员、缩编,还会进一步影响地方经济,再加上基建缺乏资金和维护,更会驱赶年轻人流向大城市。

具体的分析,可以关注柏年,回看我去年10月份讲解“特别国债”的视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所以,无论是从地产、还是从基建的角度,从2024年起,中国城市经济走向分化的格局,都已经注定。

这两年,针对年轻人热衷于考小城市公务员的现象,柏年还想在这里多劝一句。

2024年,财政改革已经来临。四五线城市的公务员,并不是铁饭碗。

看国家的各项救市、红利政策,今年都只“限定”在大城市就知道,进一步发挥大城市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才是国家心中所想。

大城市,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所以像日本、韩国的年轻人,最后都流向东京、首尔一样。中国人口,最终也会向20到30个大城市集中。

在这个趋势下,我们最好顺流而行,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全文完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转发、在看~

点击下方模块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

→点击“设为星标”、即可第一时间收到柏年最新内容

点下方蓝字,看精选文章

- 柏年说 -

经济信心,如何修复?

2024普通人的财富指南!

政策之后,这类房子即将迎来下跌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