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高铁增设“遛娃舱”,现实可行吗

正观快评:高铁增设“遛娃舱”,现实可行吗

00:00
03:38

1月29日,在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高铁列车上,一群小旅客在乘务员的带领下,有说有笑地玩起了趣味小游戏,这列高铁的9号餐车,车厢部分区域被临时改造成“遛娃舱”,供带娃家庭使用,以期提升全车旅客的乘车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服务,而是期待更多的情感关怀和人性化的设计。

高铁增设“遛娃舱”,就是为了回应民众呼声。近年来,与“儿童噪音”相关的话题频频引起关注——婴儿哭闹,“熊孩子”爬上爬下、撞前座乘客椅背……导致其他乘客体验感低,而一些家长视而不见、未能及时教育,甚至没有丝毫歉意。这让不带娃群体的需求被不断让渡,也加剧带娃与不带娃两个群体之间的冲突。

以往,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硬性制止”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而治理儿童乘车吵闹问题,宜疏不宜堵,“遛娃舱”以“柔性引导”的方式,通过提供一个专用的、相对封闭的空间,设置趣味游戏和互动环节,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一方面,“遛娃舱”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不仅尊重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旅程中找到新的乐趣,也疏解了家长的焦虑,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让其不再担心孩子哭闹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干扰和影响;另一方面,高铁增设“遛娃舱”,让其他旅客的乘车体验得到保障,也能够有效地改善公共空间的秩序。

再者,铁路部门不硬性划分固定的“儿童车厢”,而是对现有空间进行临时改造、巧妙利用,也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优化管理。在公共场合,不同年龄、背景的人都有各自的需求和习惯。而如何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舒适与尊重,是社会各界亟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增设“遛娃舱”并非难事,但也要思考,儿童是个泛化概念,多大范围的孩子应该进“遛娃舱”?儿童缺乏自控力,若在玩耍过程中与他人产生冲突,该如何解决?

或许,增设“遛娃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场所儿童吵闹引发的冲突,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不足。更何况,车厢内也不完全都是默不作声的成年人。如此单独地隔开儿童群体,未必就是一个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要让“他者”的声音和观念出现在彼此的世界,让理解和包容充盈于人和人之间。

一言以蔽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静音车厢”到“遛娃舱”,每一次探索都是一种进步。只有时刻关注民众关切、回应民众呼声,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尊重和包容的社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