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香溪洞庙会

三月三.香溪洞庙会

00:00
13:49
农历三月三日是古时的上巳节。汉以前,上巳必取巳日,但不必三月初三。自三国魏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像《元曲选·墙头马上》就有“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语,说明在有些地区仍有用巳日的。上巳的主要风俗是踏青和祓禊。踏青在以前的章节中已有叙述,祓禊是古代民俗,三月上巳日到水滨洗浴,洗去宿垢,称祓禊。是为了用水洗去不详和疾病,求得一年的健康幸福。《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反映了人们在沉闷一冬天后,亟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这种风俗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时代。《论语·第十一》: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当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慷慨陈述他们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答话。轮到曾皙时,有一段记载:“(孔子问)‘点,尔如何?”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稀疏起来,后来又“铿”的一声停下,再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跟三位的想法不同。孔子说这有什么要紧呢,也只是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于是曾皙就说了他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刚做好的春装,我和五六位朋友,六七个小孩,去沂河里洗澡,到舞雩台上去吹吹凉风,而且还要随风起舞,然后再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很满意,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古老的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习俗。安康民间所说的:“三月三,放牛娃跳乌潭。”指的就是祓禊,即在潭水中洗浴的风俗。后来发展为“曲水流觞”的饮酒赋诗活动和游春、求爱的习俗。
“香溪洞七里香”是安康人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口头禅。香溪洞在城南七里许,漫步其间:沟壑上下,溪涧两岸,漫山遍野,藤蔓交错,枝条成架,花朵洁白,清香袭人,当地人称其为七里香,是一种藤蔓植物,属蔷薇科,阳春三月正是盛花期。此七里香,既不是清代吴其叡在《植物名实图考·群芳》中所说的:“长穗如蓼,开小白花,近之始香”生于云南的七里香。也不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辩证》中所言的:“古人藏书辟蠢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香溪洞所生长的七里香为秦、巴山地之特产。“香溪洞七里香”一语双关,既是说香溪洞长满了七里香这种花,也是说出城南到香溪洞花香一路七里遥远。由此可以想见香溪洞优美的景色和清幽的环境。
“三月三风和日暖”是老安康们都熟悉的地方小戏《吴三保游春》中的一句唱词。三月三香溪洞庙会实际上就是一次登山涉水,披柳穿花,尽兴而乐,借庙春游的活动。
这天来此逛会的青少年都是脚穿草鞋,自沟底趟着清可见底的潺潺溪水,一路戏水而登上玉皇阁。他们趟着水却又不停地将“清泉石上流”的石头翻转来,谓之“搬螃蟹”。如此前边搬之,后来继之;边捉边放,欢歌笑语,也不知道把那满沟壑的石头翻过多少个跟斗,使得石头底下的螃蟹最终都躲上了山坡,让后边来的已无螃蟹可“搬”,但仍有人成群结队地趟着水,翻着石头。这就是安康人的祓禊、洗浴之风俗。
三月三既是游春,大多数人到香溪洞的路径还是选择出新城南门,走平岗高阜,沿山梁坡脊,越过三道“天门”,直至“古洞仙踪”。径此一路视野开阔,东临牛蹄岭,南依翠屏山,西接药王沟,北连汉江河。环四围远眺天柱危峰、牛山叠嶂、汉水晴波、石梯远渡,若隐若现含仙气;近观路旁野草闲花纷披,春芳竞现;高木低灌争发,蓊蔼四野。藤蔓交错,七里香婆娑缠绵,攀附于高木粗枝。穿行其下,虽有艳阳高照,但却凉爽可人,偶尔还能听得山鸟叽啾,枝间鸣唱。难怪历代诸多骚人墨客到此一游,留下许多千古传颂的诗文。
香溪洞虽小,风景尤佳。可谓十步一景,景景撩人。纯阳洞、药王洞、三茅洞、龙王洞、文昌洞、慈航洞、八仙洞、祖师洞等古洞仙踪,连接着一串串动人的历史传说,造就了香溪洞的美轮美奂和超凡脱俗,也成全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创作天才和无尽遐想。明代嘉靖年间兴安知州何尚德《游香溪洞》诗:“悠然城外见南山,洞口溪流缥缈间。三载烟霞频入梦,百年身世此开颜。仙踪未许俗入步,圣世还应辟地闲。乘兴不妨归去晚,为怜幽鸟乐相关。”可谓春游香溪洞的代表作。
三月三逛香溪洞,那天的会不是百货咸集,也没有珍纤之玩、受用之具可买卖,最能挣钱的生意则是稠酒吃食。赶会的沿山路寻宽展处见缝插“摊”,直摆至天梯一带。但闻摊主:凉粽子、凉甜酒、蒸面、凉面;卤牛肉、盐茶蛋、烧鸡、酱猪头;红苕片、卷菜饼、面鱼、糖麻花;炕炕馍、油酥子、烧饼、牛舌头……吆喝叫卖之声此起彼伏,沸沸扬扬,不禁令人欣然解囊。
香溪洞游春,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前面提到的地方小戏《吴三保游春》,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周礼·地官·媒氏》中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在古人眼里即是人类必须做的“赞天地之化育”的神圣大事,没有人类积极主动地参与“令会男女”的活动,世界万物生命的繁衍就不可能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再来看存在春季的名目繁多的庙会活动,就可以明白它们都是上古时代“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活动的置换变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