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河南 (上) 解说:莫莫 馨雨

【航拍中国】河南 (上) 解说:莫莫 馨雨

00:00
19:00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

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黄河率领众多河流在它的东部冲积出一片广袤肥沃的平原,大别山和太行山分立南北,它们与秦岭一起共同占据了河南近一半的面积,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的空中旅程从一座古老的山开始(嵩山),在山林中探索中华武功的奥秘(少林寺),飞过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二里头文化遗址),在花开时节感受盛唐余韵(隋唐洛阳城),最后来一场远离尘世的修行。

      提起中原,人们自然会想到河南,因为整个河南就处在中原的核心地带,中原是中国古人观念里的天地之中,中原的中心在哪里,古人经过一番搜寻,找到了嵩山,从此嵩山地区就成了中原的中心。

      嵩山的确是个传奇,大约30多亿年前,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汪洋时,嵩山便横空出世,褶皱、断裂、扭曲,是每一次地动山摇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这颗星球沧桑变迁的痕迹。(嵩山)

      有了中的方位,自然会引来向往中心的追随者,这些人中身手最好的可能藏在这里。千百年来,这座寺院一直被视为少林功夫的源头,所以,在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不容小觑,铜头铁腕、飞檐走壁(少林寺)。来少林寺体验的人可以不练功,不过淘气到上房揭瓦,恐怕也免不了一顿教育。习武之人,居于嵩山之中,而嵩山脚下广袤的平原,才是最适宜居住的土地。

      考古人员用了超过60年,逐渐在这里,还原出一个三千多年前的文明留下的遗址,宫殿、民居、青铜手工作坊,城市功能区已经划分明细,在城市中央的十字路口甚至留下了隐约可辨的车辙痕迹,它让世人看见了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古老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文化遗址)

      中原自古就是农耕王朝的必争之地,历代古都选址于此的不在少数,于是洛阳就成为了十三朝古都。(洛阳市)

      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山,伊河从中穿过,14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皇家贵族在此修建造像,一边建造,一边保护,这样的修缮工作从古至今时有发生。本次为期200多天的整修,为的就是不让那些历史时刻被人们淡忘。(洛阳市龙门镇龙门石窟)

长达1公里的窟龛(kūkān)里,大大小小10万多尊造像让整个山体熠熠生辉,这是来自不同时代匠人们的集体作品,将超过1400年的优雅与从容倒映在水中,化作这座古城的耀眼光芒。

      人们向往盛世的辉煌,试着复刻一座隋唐时期的洛阳城,终于,在一片灯光璀璨之中出现了一片仿古建筑,它们提醒着每一个人,洛阳的古风古韵绝不是无中生有,这里曾见证了古代中国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超过五百年的辉煌。熙来攘往的应4天门前,身着古典汉服漫步于此,也可以模2糊古今之间的时空界限,当焰火再次冉冉升起,穿越时空的盛世繁花也在此刻争相绽放。(隋唐洛阳城)

      在中国,最富贵的花朵莫过于牡丹,如今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早已开遍寻常百姓家。四月的洛阳,庭前屋后、街头巷尾,牡丹是最常见的花朵,就连马路上的红绿灯都被定制成牡丹的模样。如此尊贵的花朵,自然要配上护花使者,排起长队,只为一睹尊容。从古至今,观赏牡丹的热潮从未退却,这样的盛况既古典又现代。

       盛唐的印记在洛阳比比皆是。唐人一边赞美着牡丹的气韵,一边将天马行空的思绪送到云端之上,云雾化作山的仙气,崇尚仙道文化的唐朝皇帝相信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于是就把这座山改名为老君山,此后老君山成了道家修仙之人的理想去处。(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

老君山海拔超过2200米,要登顶还得费上一番气力,不过游客们纷至沓来,不分四季,就连寒冬时节,这条登山的小路也熙熙攘攘。山顶视野开阔,人们在此登高,感受仙气的同时还可以一眼望见中原大地的人间烟火。

      这一趟旅程我们将一览南太行的秀美(云台地貌),和一群小家伙一起看季节转换(太行山猕猴保护区),与勇敢的人一同翱翔天际(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领略洞穿太行的精神与气魄(红旗渠),最后追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兰考)。

      在河南,广袤的平原总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河南的西北边界平原戛2然而止,地势陡然向上抬升了1200米,这就是太行山,它横亘于此,成为平原与高原之间高耸的分界线。这么一来,东南面的水汽要想向北穿过它就十分困难,于是当云雾缭绕在雄浑的断崖间,南太行的温润之美便扑面而来。

      云雾本身不足为奇,但是遇上了峰墙情况就大为不同。峰墙是太行山最有辨识度的样貌之一,这是亿万年间地壳运动、风吹日晒的共同杰作,云雾被峰墙 台地 阻隔后继续上升,遇冷变成雨水纷纷落下,再沿着崖壁向下冲刷,这个过程在此反复上演。终于,流水切割了岩石,划2出一道道深邃狭长的山谷,从此云台山安身于南太行山,静静享用着这山水相依的幸运,坐看雾涌云蒸。(焦作市云台地貌)

      太行山毕竟是北方的山,一年中寒冷来的早走得晚。三月,南方的暖风吹到这里,山里的猕猴迅速捕捉到这个信号,它们饥肠辘辘,挨过了一个冬天,终于可以下山觅食。(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阳光普照、春风拂面,猕猴们相信春天真的来了,不过它们忘记三月的太行山乍暖还寒,气温还会反复。这不,它们还是被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雪杀了个回马枪,春寒料峭,猕猴们只好回山,重新寻找遮风避雪的洞穴。唯独这只猴子它似乎从春雪中发现了什么,它就这么坐在那里,认真的经历了这场雪,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太行山的挺拔与山下的一马平川形成巨大的高度落差,这个落差在林虑山形成的夹角恰到好处,助力山下气流向上推升,巨大的升力甚至可以将气流推高到4900米的空中,滑翔伞爱好者们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6月,来自全球的滑翔伞爱好者汇聚于此,一场悬浮于天地的美妙旅程就此开始。(安阳市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太行山的美留给人来发现,太行山的难交给人去克服。自古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山里人生活的重大难题,不过人们从来没有绝望过,没有水,就把外面的水引进来,只不过要引入足够多的水,这条渠也要足够长。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人们用了大约10年,团结协作,自力更生,削平山头,凿穿隧洞,创造了这条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将近十万人的用水问题。人的脾性也就这样被太行山锻造出来,成为闪光的精神,流淌在蜿蜒的红旗渠里,绵绵不绝。(红旗渠)

和衷共济创造的奇迹不仅在高山,几乎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平原的人们也在携手共克时艰。九曲黄河在兰考拐出了最后一道大弯,也把生存的考验抛给了这里。(兰考)

      1962年,焦裕禄来到这里的时候,内涝、风沙和土地盐碱正重度威胁兰考县百姓的生存,于是他手蘸泥土(zhàn)尝出盐碱浓度,踏遍每一寸田野,带领群众自强不息整治三害。治理初见成效,焦裕禄却积劳成疾,他病逝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如今,兰考也有了沃野,当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pāo)早已枝繁叶茂,这是能适应恶劣土壤的乔木,栽在哪里活在哪里。因为焦裕禄,泡桐也多了一个名字,叫做焦桐。

这趟旅行我们将跟随黄河的脚步漫步广袤的平原(黄淮海平原),看一座超级工程如何清扫黄河(黄河小浪底),在开封穿越千年时光,回味精彩纷呈的北宋时代(清明上河园),登上一座观星台寻找古人的智慧密码(商丘阏伯台)。

      都说黄河是母亲河,原因是看得见的,在黄淮海平原的上空,一眼就可以看懂黄河孕育大地的方法,它送来了水源,还送来了沃土良田。这段黄河刚刚离开黄土高原不久,它携带的泥沙在原野上平铺开来,久而久之,泥沙铺出了适宜耕作的土壤,流水又方便灌溉。早到大约距今9000年到7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黄淮海平原)

      然而泥沙如果不停地沉积会让河槽过高,导致汛期的黄河泛滥成灾。人们居安思危,几千年来一直想方设法解除黄河带来的危机,巩固城池和堤坝,打造成排的丁字形坝保护河岸。

      依靠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人们建起了一套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工程。每年黄河汛期来临之前,小浪底大坝上的游客最多,人们远道而来,只为一睹小浪底这一刻的巨浪滔天。每秒数千吨水倾泻而下,游人即便带上雨具也无法避免黄河之水天上来。(小浪底水利枢纽)

      不过调水调沙的重要工作就藏在这场持续数日的壮观景象背后。通过对水流复杂情况的测算观察,依靠上下游多个水利设施联合作业,人们让黄河的水与沙在动态中被精准控制,再找准时机让它奔泻而出。沙与水的默契在这里达成,随着一次次释放、喷薄,让黄河全线得以输沙入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