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系列报道(一):老家河南,郑州这次真有戏!

“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系列报道(一):老家河南,郑州这次真有戏!

00:00
07:17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大约在三千六百年前,商汤灭夏,后同时建设了两座城邑,其一就是郑州商城。这就是郑州这座城市的起源。

早商时期,是郑州的辉煌时期。人们在这里劳作,种植粮食、发明工具,也在这里歌唱,释放情感、创造艺术。

在郑州商城,中华文明堆起了第一座高峰,铸造出最初的辉煌。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包括河南戏曲在内的中华戏剧的摇篮。

郑州建城之初,有戏

上古时期,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文化艺术同根同源,而其综合体的戏剧则起源于由巫主导的祀神祭天宗教活动中的仪式性歌舞表演。

据《尚书》《史记》等记载,五帝时期祭祀仪式上即有大型舞乐《云门》《咸池》和《九韶》。

禹州青铜面具,楚国编钟、编磬、18弦锦瑟,舞女玉雕等文物,均可证实从远古到春秋战国,中原地区的音乐歌舞遍及城乡,器乐水准和表演技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且早在“百兽率舞”的拟兽歌舞表演中隐然存有“戏”的成分。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营造了雅俗文化交流融会的优越氛围,为处在蝉蜕期的中华戏剧赢得了空前绝后的历史机遇。

明末清初,由金元北曲衍生而来的汴梁腔,逐渐演化成以“梆锣卷”为标识的“土梆戏”,在开封周边地区演唱传播。豫剧,就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地历史变迁,有戏

豫剧初时以清唱为主,戏词朴实接地气,深受乡野百姓的喜爱。清朝乾隆年间,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相传,当时蒋扎子和许长庆分别在朱仙镇和清河集创建戏班、授徒传艺,是河南梆戏发展传播的第一代功臣。

辛亥革命时期,把改革旧戏、创作新剧作为启发民智、变革图强的宣传载体。得益于此,河南土梆戏由乡野进入城市,站上更大的历史舞台。

但由于土梆戏一直在社会底层艰难生存,演出剧目多从京剧、昆曲等剧种移植改编而来,本省剧作家尚无独立创作的作品。针对此现状,豫剧改革家樊粹庭着手改编提升《大祭桩》等流行剧目,两年间连续创作《义烈风》等七部大戏,题材涉及婚姻剧、社会剧、历史剧、侠义剧多个领域。引领豫剧弃旧图新,实现由古老梆剧向现代豫剧的跨越,确立了豫剧的艺术地位。

郑州大街小巷,有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戏曲人推陈出新,编创演出了大量追踪时代的好剧。如传统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现代题材新剧《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白毛女》、舞台保留剧目《洛阳桥》《三拂袖》《三回头》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戏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呈现出整体崛起的态势。现代豫剧《香魂女》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十大精品剧目”奖,实现了河南戏剧国家级大奖零的突破,以此为始,豫剧《程婴救孤》《常香玉》《焦裕禄》《重渡沟》,越调《老子》,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话剧《红旗渠》先后获得大奖,河南戏剧真正进入了崛起繁荣期。

可以说,在河南、在郑州,每个人都是听着豫剧长大的,豫剧不仅在各大剧场、各种展馆,更是在茶余饭后、在大街小巷。

人民大会堂、会展中心、儿童剧院、大石桥……不拘舞台大小,无论观众多少,豫剧随时随地在这座城市的任何一个转角上演,与老百姓面对着面、心贴着心。

郑州有一条凤鸣路。从西往东,路南面,是高台。台上,有立体的豫剧文化时间轴;边上,是豫剧文化墙,拿出手机扫扫二维码,名人名家经典戏曲唱段便鸣响入耳;路边墙上,彩绘的戏剧脸谱,与来往的人瞪眼相视……凤鸣郑州,这条路,也是商都古城戏剧发展一脉相承、经久不衰的缩影。

郑州甲辰龙年,有戏

除旧迎新又一岁,甲辰龙年将至,郑州的年味也越来越足。在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怎么能没有豫剧的身影呢?

让中国听见商都的文化声音,让世界看见商都的文旅创新。2月5日至2月25日,郑州市管城区将举办“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2024郑州国际商都新春文化节。

这一次,郑州铆足了劲,一口气安排五场戏曲民俗系列活动——

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下午2:00-5:30,管城区北顺城街顺城广场都将举办戏曲表演,名家选段、折子戏、豫剧红娘轮番登场;

正月十五,管城区东大街寅宾广场将组织戏曲大咖、专家老师、戏曲爱好者等老中青少戏迷同台展演,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正月十四、正月十五,国香茶城戏曲文化广场将邀请小戏骨演出,续写梨园新声;

正月十五,南曹街道办事处将在梦想路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邀请草根民星开展戏曲打擂PK,将极富生活气息的戏曲表演、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搬上舞台。

爱好豫剧的朋友,这次绝对能大饱耳福;听不懂戏的朋友,来看看热闹,感受咱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也绝对不虚此行。

这个春节,一起来郑州唱大戏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