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国茶海景区,4万亩连片茶园绵延不尽,横成波、纵成浪,农体旅融合已初具规模;走进中国辣椒城加工厂区,机器轰鸣,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来到遵义花茂村的田间地头,蔬果长势喜人,各类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今天的遵义,满眼生机盎然,发展活力迸发。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近几年,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遵义市大力推进茶叶、辣椒、蔬菜、中药材等农业八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
小小辣椒买卖全球
临近春节,作为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迎来了交易高峰期。1月13日凌晨3时,交易区里人声鼎沸,一名名辣椒经纪人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谈生意,头顶的LED大屏正实时刷新着当天的交易价。
“这些价格将直接影响全国各大辣椒交易市场的定价基准。集散于此的辣椒,不仅有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国内省份的,还有来自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外地区的,并从这里出口至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全球各地,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辣椒、遵义定价、集散虾子、买卖全球’。”贵州交投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陆说。
付陆介绍,2014年,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投资9.88亿元,建起集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检测、金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辣椒城,随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并引入“互联网+农业”,这里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2023年交易量预计达32万吨、交易额67亿元,目前二期也在规划中。
“在辣椒城,就没有买不到的辣椒品种。”贵州鑫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庆告诉记者,他是中国辣椒城3000多名辣椒经纪人中的一员,做了30多年辣椒生意,近些年才真正尝到了“甜头”。“有了好的平台,交易、物流、管理等都越来越规范。近三年,我们合作社的交易量均呈15%的比例增长,去年共交易600多万斤干椒,赚了200多万元。”
“新蒲新区是遵义辣椒的主产地之一。在辣椒产业发展上,遵义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其中贵三红和红满坡两家公司2022年产值均超亿元。”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遵义市常年种植辣椒种植面积140万亩。通过发展重点区域,打造辣椒产业集群,2023年推进标准化种植示范点400余个,示范面积11.3万亩。培育辣椒专业镇村60余个,全市鲜椒累计产量265.86万吨,累计产值95.28亿元,实现加工产值50余亿元。
片片茶叶成了“金叶”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这首由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自编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广为传唱10多年。
“而村民的幸福生活,要从小小的茶叶讲起。”龙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伍荣明回忆,2002年时,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通过茶叶产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2014年就进入全县领先行列。目前,全村茶园面积7000亩,户均7.74亩,拥有茶叶加工厂28家。2022年,全村茶叶销售额达150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升至2.19万元。
2011年起,龙凤村还开始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社会资本投入”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盘活土地资源,推动“茶旅一体”高质量发展。田家沟万花源景区由此诞生,一些大型茶企也纷纷落户。以二十七度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2019年起,该公司就在龙凤村及周边共计流转茶园2700余亩,已发展成一家集高标准生态茶园经营、高品质茶品生产、O2O茶社渠道建设、幸福茶旅、茶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全产业供应链平台型企业,推动茶农每年每亩增收1600余元。
二十七度恋总经理李国林说,湄潭县位于北纬27度,为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区之一,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地区,其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3年前,公司还开通了茶园定制服务,并打造智慧茶园种植云服务平台,对茶园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将有机茶园和智慧茶园建设相融合。目前,公司已有上千亩茶园被全国各地的企业和家庭“认领”。
“湄潭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艺介绍,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中国茶海景区也位于湄潭。近年来,湄潭县坚持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已发展生态茶园60万亩。2023年,全县完成茶叶产量7.21万吨、增长4.55%,产值75.03亿元、增长15.9%,综合收入180.12亿元、增长12.58%,助推30万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全县28个乡村旅游点、300余家民宿共实现营收近8000万元。
“荒茅田”蝶变花茂村
蔬菜基地里,白菜、花菜等绿浪翻滚;青山远黛中,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农户家的笑脸墙上,男女老少笑靥如花;田间地头还能看到体验农事的游客……隆冬时节,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谁会想到这里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2012年前还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的贫困村。”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近几年,村里先后成立7个合作社,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带动规模化种植蔬菜2500亩,组织农户农产品销售超25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3613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已增至1192.5万元。
除了发展特色农业,花茂村还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红色文化+”“乡愁文化+”的发展实践,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上,“母氏陶艺馆”创办人母先才手工烧制的蒸鸡䀇去年卖了三四千个,远销美国、日本等地。借着花茂土陶这一贵州省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母先才还开设了陶艺体验研学课程,年接待学生超1万人次。
如今的花茂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花繁叶茂”,不仅村民返乡了,大学生也回来了。25岁的张梦滢读大学时就常利用寒暑假在“花茂人家”手工坊学习古法造纸,现在已是工坊的“老师傅”。记者看到,用古法造出的构皮纸被制作成团扇、油纸伞、书签等文创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2023年,花茂村共接待游客70.5万人,收入2860万元。”彭龙芬说。
据了解,近年来,遵义市全力做大做强“茶叶、辣椒、红粱、竹、蔬菜、中药材、花椒、生态畜禽渔”农业八大主导产业,并以此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能够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
不久前,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李睿深入县市调研时就强调,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保障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坚持规划为先、分类施策、样板引路,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一县一业”,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