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亚家族传》-3-跨越百年的家族企业(本书完,下本讲《维珍创始人自传》)

《卡地亚家族传》-3-跨越百年的家族企业(本书完,下本讲《维珍创始人自传》)

00:00
11:29


《卡地亚家族传》
跨越百年的家族企业


欢迎来到“富豪列传”书单。我是孙思远,让我们一起品读全球顶级富豪的人生故事,破解他们的财富密码。


上一期,我们讲了卡地亚第三代传人的故事。卡地亚从一个法国品牌,变成享誉全球的“珠宝之王”,就是在第三代传人的手上实现的。


这一代传人有兄弟三个,老大负责法国的业务,老二负责美国的业务,老三负责英国和印度的业务,他们的父亲阿尔弗雷德则负责总体协调和统筹。


但是,就在卡地亚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珠宝行业的影响不仅仅是战乱,更要命的是,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从君主制变成了民主制。从此之后,这些国家就再也没有国王和贵族了,这让珠宝行业的最大消费群体直接消失了。


而且在一战后不久,美国也出现了经济大萧条,这时候就连美国人也买不起珠宝首饰了。那个时候的卡地亚,只能依靠价值几百美元甚至几十美元的便宜珠宝来勉强维持。


还好,当时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业和法国南方的旅游业都发展起来了,卡地亚没有放过这样的机会,一方面从好莱坞明星当中培养了一些顾客,另一方面在法国南方的戛纳开设了分店。


这些动作让卡地亚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可是好景不长,二战又爆发了。二战期间,法国巴黎直接被德军占领,卡地亚也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当时纳粹德国的领导人有一个想法,他们想把巴黎的时装和珠宝,从基础资料到从业人员,统统都搬到德国去,这样就能消灭法国的时装和珠宝业,培养起德国的时装和珠宝业。


当时,纳粹士兵甚至已经开始动手搬家了,幸亏一些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努力劝说,德国人才暂停了这种行为。


在这种形势下,卡地亚的员工每天都战战兢兢,谁也不知道德国人会哪天来占领店铺,或者把店铺搬到德国。他们甚至想到了一个预防意外的对策,把一些最珍贵的珠宝都藏到了农村,让敌人找不到。


也是在二战期间,卡地亚第三代的三兄弟中,老大和老三先后去世了,只剩下了老二一个人。老二也岁数不小了,也到了让第四代接手的时候了。


在第四代的年轻人里,最有作为的是老三的儿子,也就是作者的爷爷,他的名字叫让-雅克。


-雅克20来岁的时候,就接手了卡地亚伦敦分公司,那个时候,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战后经济凋敝,各国都是千疮百孔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时英国珠宝行业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糟糕情况。


什么情况呢?原来,英国政府从1940年到1947年期间,一直在提高“购买税”。原来购买税只有30%,到了1947年,购买税已经上升到125%


也就是说,顾客每花100英镑买一件首饰,就要额外支付125英镑的税,这么一来买珠宝的人一下就变少了。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1973年,给当时英国所有的奢侈品牌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形势下,20来岁的让-雅克决定全力压缩珠宝生产的成本。他要求“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打磨,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完成”。


为此,他重建了车间,重组了团队,让伦敦卡地亚分公司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不再依靠巴黎的技术人员。他甚至还出资设立了一个奖项,专门表彰和奖励杰出的珠宝工匠。


但是同时,让-雅克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出奇地高,用他的原话说,所有的零部件都要“像枪的零件那样平滑、精确”。


有一次,他要用纯金做一个核桃形状的小药盒,需要一个真的核桃当作样本。他拿着一大袋核桃,把核桃一个个挑出来仔细研究,但是觉得都不满意,又把核桃扔了回去。最后,让-雅克一共用了三大麻袋的核桃,才找到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核桃样本。


-雅克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极大地扩展了卡地亚的手表业务。他的大伯曾经设计出又轻又薄的“桑托斯手表”,而让-雅克决定设计出更好、更轻、更薄的手表。


他和设计师一起,对桑托斯手表进行了改造和加工,制作出了当时世界上最薄的手表之一,他用自己名字的缩写把这款手表命名为“JJC型号”。


在他的指挥下,伦敦卡地亚分部还设计出了双皮带手表、钻石形状表盘的手表和椭圆形表盘的马克西手表等等。其中最奇特的当属1967年推出的“扭曲手表”。


这种手表的表盘是不规则的形状,就好像一块正常的手表被巨大的力量挤压过一样。这块表看上去已经不只是一块表了,而是一件前卫的艺术作品。


在他的努力下,伦敦卡地亚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出这些精美手工手表的厂家。而且让-雅克把每款手表的产量都控制在20个甚至更少,保证了它们的稀缺性。所以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不少手表都升值了。


比如刚才说的“扭曲手表”,当时的售价是1000美元,到2014年的时候,这种表的价格涨到了13万美元一块,差不多就是90万人民币。今天我们能在卡地亚品牌店里看到那么多经典款式的手表,很大程度也要归功于这位第四代传人让-雅克。


不过就在同一时期,卡地亚在美国的分部被其他的继承人卖掉了,后来法国总部也被继承人卖掉了,就这样卡地亚只剩下了英国伦敦这一个分部,只有让-雅克一个人还在孤军奋战。


在这期间,欧美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英国诞生了激烈反传统的摇滚文化,日本人发明了准确又廉价的石英表。世界真的变了。


在变化面前,让-雅克仍然希望保留卡地亚品牌的创造性和卓越品质,仍然坚持不使用人造珍珠,更不使用廉价的人造宝石。


他一直坚持到了1974年,在那一年,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公司,仅次于LV的瑞士历峰集团收购了伦敦卡地亚,从此卡地亚就不再是一个家族企业了。卡地亚家族的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回顾整个历史,虽然卡地亚最终被收购,但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数次经济大萧条,经历了欧美社会的剧烈变化和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前后延续了120多年,而且创造出了大量的经典产品。这对于一个家族企业来说,已经算是做到极致了。


而且到今天,卡地亚虽然被收购了,但是这个品牌不仅没有倒下、没有过时,反倒再一次风靡全球各地,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由此看来,在作为家族企业的时间里,卡地亚家族确实也给这个品牌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在现实中,很多家族企业其实都到不了第三代,大部分在第二代手里就会跨掉,而卡地亚却能够坚持四代,并且最终也没有倒下,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卡地亚家族的故事里,找到很多原因:比如说,卡地亚一开始的服务态度,“以礼相待”这四个字;再比如说,卡地亚几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他们总是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而且同时又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无比细致的打磨。这些可能都是卡地亚能够做大做久的重要原因。


但是,看完这个家族的故事,给我触动最大的,还是卡地亚的创始人把自己辛苦创立的品牌和基业,卖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直接传给儿子这个细节。


“让儿子花血本买下店铺,儿子才会更加珍惜它。”这句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家族企业来说,它需要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它的竞争对手,也不是社会趋势,而是子孙后代不再珍惜祖传的基业,总是奢侈无度地挥霍,最终只能把大好江山拱手送给他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六国论》这篇文章里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想想看,哪一个家族企业的创立,不是创始人“暴霜露、斩荆棘”,辛苦创造出来的。在路易-弗朗索瓦被师傅打骂,却坚持学艺的时候;在路易-弗朗索瓦跑断腿借钱,求师傅把铺子盘给他的时候;在路易-弗朗索瓦千里迢迢跑去西班牙展览自己的珠宝的时候,哪一步不是举步维艰……


正因为这种创业的艰难,让卡地亚的创始人把自己打造的品牌和基业,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想让儿子体会到这种创业的斗志,懂得珍惜卡地亚这个企业。


很显然,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阿尔弗雷德不但自己做的很好,而且还培养出了3个优秀的儿子。只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他是具体怎么安排三个儿子继承家业的。从结果来看,他应该没有想过把自己从父亲手里买来的企业,再卖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分给了三个儿子。


我在想,如果阿尔弗雷德没有把企业分给儿子,而是卖给其中的一个儿子,那卡地亚作为家族企业的历史会不会更长一些呢?如果所有的家族企业的上一代,都选择把企业卖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送给自己的儿子,那是不是这些家族企业都会走得更远一些呢?


当然,现实的情况可能远远比想象的复杂,真要这么做可能也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是把基业“卖给”后代,而不是“送给”后代,这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么做,至少可以让子孙后代更加懂得珍惜,这样他们也才会真正想着去守护、去发展,而不是去挥霍。


不要说这些家族企业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孩子养成一种从我们手中“交换”东西的习惯,而不是一味索取、挥霍的习惯,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我们这个家庭的延续,也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呢?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仔细思考。最后,我再给你分享一句林则徐的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把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子孙如果像我一样,我没必要给他留钱,贤能却拥有太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就更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不管是钱、房子,还是企业,与其把它们直接交给孩子,还不如利用它们,培养出孩子的斗志。这样,在你没办法陪伴、守护孩子的时候,至少他们自己还有面对生活的斗志。


好,到这里,这本《卡地亚家族传》就给你全部解读完了。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