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6年,杜鸿渐受唐代宗之旨,以使相出镇西川,平定兵乱。在壮阔西域放歌的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岑参一行人从长安经褒斜道、金牛道,行行重行行,历经半年时间,抵达成都。
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的岑参,在前往嘉州之前,先在杜鸿渐的幕府里做参谋,等成都兵乱平定之后再去上任。他在成都停留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工作之余,像岑参这样有文人本性的官员,自然也不会放弃游览成都这座古城的机会。他探访一些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写诗表达情志,就像杜甫当年在成都一样。在此阶段,岑参写了大概十几首成都相关的诗。而这些,正是阿来讲“岑参成都诗”重点讲解的对象。
1月27日下午,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岑参成都诗”,在阿来书房迎来第三讲。从第一讲的“入蜀前,在边塞”到第二讲的“蜀道专场”,用阿来的话来说,“第一讲是讲那个在西域放歌的岑参。第二讲是讲岑参的蜀道诗。这些都是引子。今天这一讲才是真正开始讲岑参的成都诗。”
在本场讲座中,阿来逐一分析《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先主武侯庙》《文公讲堂》《司马相如琴台》《杨雄草玄堂》五首岑参诗作精品。阿来的讲解不光是讲解诗作本身的艺术特色,还会重点讲述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份处境,尤其是诗句当中涉及的城市文化内涵,历史掌故。
阿来在讲座中
那一年秋天,岑参在成都登高望远,思接千载……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是岑参来到成都写的第一首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岑参曾陪一个跟他一起从长安入蜀的狄员外,在早秋的一天,在城墙上登高望远,观察成都这座城市的全貌。他跟狄员外在城墙上望了很久,想了很久,眼前的景,国家的事,千秋的业,百岁的身……面对眼前的美景,岑参思考当下现实和人生本质,发出类似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慨。“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
岑参的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境界开阔,节奏明快。阿来提醒读者注意,与当下的“西山”概念不同,此诗中的“西山”范围非常遥远、广阔。《通鉴》上记载“自彭州导江县西出蚕崖关,历维、茂至当、悉诸州,皆西山也。”唐代空气比较好,登上城楼随意就可以看到,西山是长长的一列,像城墙一样。
何为“张仪楼”?在此,阿来开始讲述成都的建城史。“张仪楼”到底在哪里?“大概在现在的西北桥一带,今天那个地方还有一个西北中学。过去大概那里就有一道城门,城门外是护城河,城上有桥,城墙上有楼,叫张仪楼。”
阿来在讲座中
登高望远看到成都总体概貌之后,岑参第一个要看的古迹,就是著名的武侯祠。杜甫也曾去过,写过大名鼎鼎的《蜀相》。岑参写的角度跟杜甫不一样,他是从君臣关系入手,“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群臣分,义激雨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在讲岑参《先主武侯庙》的时候,阿来详细分析了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以及蜀地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推崇。
“读岑参的诗,看到他的情感、感受、体验在诗歌中重新复活”
文化人到成都,基本都会去看文翁石室。岑参也不例外。有诗《文公讲堂》为证:“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丰碑文字灭,冥寞不知年。”文翁的时代是西汉初年,岑参去的时候,已经过去七百多年。岑参就感慨,虽然他见不到文翁,当年的讲席也散了,但是蜀地的人还在流传他的事迹。讲到此处,阿来梳理了成都几千年文脉未断的办学史。
岑参的成都人文之旅也没有错过琴台。在《司马相如琴台》中,他这样写“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这个地方,也是杜甫此前来过的地方。两位唐代大诗人,走同样的路,发出不同的感慨,写出各自的诗篇,这也是文坛佳话。岑参还去看了扬雄的草玄堂,也是感慨一番,“吾悲子云居,寂寞人已去。娟娟西江月,犹照草玄处。精怪熹无人,睢盱藏古树。”阿来在讲述这首诗的时候提到,杨雄故宅在成都的武担山前。今天的成都,那个地方有一个新华宾馆,新华宾馆的武担山,非常小的一座山。
阿来在讲座中
岑参来到成都,想要寻找这个城市的基理,他首先看的是这个城市的环境。这个城市的山和河流的关系,市井当中人的生活气息。然后他去追溯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岑参不光追溯,还用诗歌给予记录。很多年之后,我们通过读岑参的诗,又看到他的情感、感受、体验在诗歌中重新复活。岑参的成都诗,跟杜甫的成都诗,一起共同参与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性格。”阿来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