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霸气向同学要回500元结婚份子钱一事冲上热搜。当事的女士表示,她的一位研究生同学于2017年结婚,当时自己随了500元份子钱,近期自己结婚邀请了这位同学参加婚礼,对方表示正在孕期,不方便出席,同时也没有主动还礼,还选择沉默没有应答。这位女士一气之下找出当时转账的截图,并霸气要回了500元礼金。经向共同的朋友了解,对方也没有给其他人回礼。该女生还不忘表示,这种人就需要治一治。
评论区里,网友大多支持这位女士的做法,一位网友的评论“干了我一直不敢干的事情”,更是收获了2万多个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回礼普遍为人所不齿,碰到不回礼的事,不少人碍于面子并没有选择去追讨,而是默默承受了一切,或者顶多发几句牢骚。与之相比,当事女士的举动无疑显得很霸气,让人直呼过瘾,也就很容易引发多数人“干得漂亮”的共鸣。
当然,评论区里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网友认为,“回不回礼无所谓,专门找人要回倒不至于,不要计较那么多”。只是,怎么给钱的把钱要回来被说成了计较,不回礼的反倒没错了呢?礼尚往来这种事本就是约定俗成的。来而不往,有违人情交往的基本规则,未免显得太不礼貌。再说了,能随礼的一般是把对方当成了朋友,既然对方不回礼,提醒了也没表示,这就摆明了不把自己当朋友了。对方都不把自己当朋友了,计较一下又有何不可?
还有网友直言,“自己送礼出去,从来不想着要别人还。想着还就不要随礼了,毕竟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这可能有点混淆了送礼和一般的人情来往:送礼一般是有求于人,别人的关照就相当于回礼了;正常的人情往来则讲究有来有往,可能双方的经济条件确实不一样,但基本还是对等的——不是说双方来往的物品或者钱财数目必须完全一样,而是基于比例原则大体一致。家庭情况差的,可以少回点礼,大家也都理解。如果条件好的一方不收,有时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看轻”和不尊重。
传统上,随礼的份子钱属于众筹性质的费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农耕文明时代,主人家需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随礼来渡过难关。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以往的随礼不一定是钱财,也可能是米油点心等物品。而基于这种互帮互助的逻辑,回礼也就成了不言自明的事情。随着物质条件逐渐优渥,份子钱“共济”的功能逐渐式微,其更多地成了维系人情往来的一种媒介,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或成了攀比的工具,或成了牟取利益的手段。
与不回礼相似,乱办酒席等行为正慢慢让人情往来变得沉重、不友好,乃至面目狰狞起来。日前媒体就曝光了一个案例——四川一村民因办酒席被村委会“罚款”。原来,在当地“村里有人办酒就要随份子”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4年时间,当事村民办了3次酒席,而最近的一次竟然是给去世几年的人办周年酒。如此荒唐,怎能不引发众怒?于是被村民举报,继而被村委会收取1000元的教育费。
比之不回礼,乱办滥办酒席所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更大:不回礼的,即便不追讨礼金,好歹可以就此绝交,及时止损。对变着花样办酒席的,随不随礼都左右为难。不随礼容易予人口实,随礼则不堪重负,想着自己要不要多办几次酒席找补回来。这么看来,一些地方对办酒定规则,制定办酒负面清单就显得再合理不过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