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是北京市关于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方向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要地方性法规,是北京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看点1
规定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在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条例》共七章七十六条,分为总则、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国际开放合作、附则。
《条例》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原则、领导体制。规定科创中心建设以加快形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创新体系、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完善领导体制,促进部市区三级联动。
明确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规定科创中心建设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城一区”为主要平台,明确各层级规划的编制和落实要求;规定加强统筹,建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机制,健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和融合发展机制;明确科研布局和产业布局要求。
同时,明确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支持措施。对创新主体,规定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在经费使用、岗位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决策咨询、提出创新需求、牵头组织科技计划项目。
对创新活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应用。
看点2
制定人才支撑保障措施及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目录
《条例》明确创新人才支持措施。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服务,规定有关部门制定人才支撑保障措施,制定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目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人才流动,为创新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明确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金融支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开展科技创新相关业务,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推进资源开放共享,规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建设科技文献和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科技安全、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等方面的科技治理。
明确加强国际开放合作。支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举办中关村论坛,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在京设立代表机构,支持科技社团吸收外籍创新人才为会员;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水平等。
■追访1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进一步加大落实《条例》工作力度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介绍,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新突破,高精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据张继红介绍,3个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达77家,占全国总量28%以上。同时,北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研发机构数量居全国首位,高端医疗器械、AI医疗创新产品获批上市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以落实《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北京贡献。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机制,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
张继红介绍,北京将持续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产出重大成果。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强与中科院战略合作,研究制定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开放合作计划。着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此外,北京还将抓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政策落实,加快推动6G、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快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推动新一轮先行先试政策向示范区全域推广。
■追访2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决胜人工智能赛道,抢占未来信息产业制高点
海淀区区长、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李俊杰介绍,中关村科学城以《条例》立法为契机,边研究边起草边落实,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2023年,海淀园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总收入3.5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5%。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关村科学城集聚重点企业近千家,备案上线大模型29款,占全市76%。出台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算力补贴专项。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首批公共算力上线运行,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海淀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优秀产业集群。
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企业200余家,在计算及微控制器、存储芯片等方面具备优势。基础软件和网络安全领域,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集聚企业50余家,围绕国产化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两大方向构建全栈式自主化软硬件体系。区块链和互联网3.0领域,备案企业200家,占全市1/4,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决胜人工智能赛道,发挥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信息、光电子、互联网3.0等前沿方向成果领先优势,抢占未来信息产业制高点。”李俊杰表示,将在未来健康领域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方面,布局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新药研发、智能医疗,打造医药健康产业聚集区。
此外,在未来材料领域,将依托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航材院、石墨烯研究院推动材料创新;在未来空间领域建设“星谷”空天产业集聚区,做强卫星以及“通导遥”应用全产业链;在未来制造领域,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软件和机器人,紧抓类人机器人发展契机,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和机器人未来制造工厂;在未来能源领域,发展新型储能和氢能,建设未来能源产业园。
■链接
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64人次市人大代表发表110条意见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荣梅介绍,《条例》的制定过程,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动实践。
首先,高层统筹、专班推进,加强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组建市级领导任双组长的立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20多个市委市政府部门。市领导多次赴在京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开展专题调研,研究立法重点问题。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立法工作情况的汇报。考虑到该项立法涉及面广、意义重大,为更广泛凝聚全社会共识,经报市委同意,将条例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
开门立法、汇集民意,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政府起草阶段,组织各类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专家研讨50余场,广泛听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研人员等各类创新主体,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向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国家单位征求意见。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三次审议。
市人大代表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列席常委会会议、科技代表小组活动、代表履职平台、代表会前集中活动等形式,广泛参与,代表大会前共有代表195人次提出245条意见。
代表大会期间,共有64人次市人大代表发表了110条意见。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意见“直通车”作用,市科技社团服务中心、怀柔科学城、上地街道、东城区工商联等联系点精心组织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参与讨论,提出了43条意见。先后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市人大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130多条。市人大党组报请市委在市政协开展了立法协商,市政协党组组织政协委员调研讨论,反馈了67条意见建议。根据各方面意见,对条例草案不断修改完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