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00:00
09:36

近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走进《市民对话一把手》,向公众介绍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最新进展。十年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水平不断提升。

20多家优质学校医院在平原新城布局

在北京南城,曾经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场和服装批发市场,如今,已经变成了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2014年前,每天上午10点,凉水河上的人流从桥北涌来,大大小小的手拉车上是鼓鼓的塑料袋,时不时就是一场小碰撞。

来自海务屯社区的市民向记者表示,原来小区是“四面楚歌”,周围全是服装超市,这条路是早市,基本上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被人、车的嘈杂声吵醒了。“那时候有自行车、三轮车,拉货的车,还有行人,楼前走过去都特别慢。现在叫堵车,那会儿就叫堵人,人都堵得过不去了。”

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施,2021年这里作为区域性批发中心的使命正式完结。

几年前,南城的市民已经开始享受疏整促带来的公共服务改善红利,福成服装大厦腾笼换鸟,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入驻,16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在这里可以一门办理。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北京实现了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去年,北京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高精尖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20多家优质学校、医院在平原新城均衡布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

杨秀玲表示,自从营商环境改革以来,已经推出了从1.0到6.0的改革措施,有1270多项的改革举措。这些年,北京拆违超2.5亿平方米,实施“揭网见绿”1.77亿平方米,拆除后的空间,用来实施绿化,相当于新建了13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身边绿色越来越多了,也感受到身边有更多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养老助餐点,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城市副中心每年千亿级投资规模

从北京的近郊区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座生机勃发的未来城市正在崛起。

通州居民表示,出去买菜购物、外出就医看病已经相当方便了,这几年生活条件变化太大了,原来住平房,现在住楼房,还有电梯,出来就是绿心公园特开心。

杨秀玲表示,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建城立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北京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每年都有近1000亿的投资到通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副中心已经建成了很多标志性建筑,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还有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北京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北京城市图书馆馆长介绍,从2023年12月27日中午开馆,到现在接待读者达20万人次,图书馆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是为通州增加了很多新的文化服务和新体验。网民也在说,通州人有福了,也有很多人把它称之为“最美图书馆”。

在图书馆,读者在网上可以预约借阅,预约了之后可以免费送到离他最近的一个街巷,目前有八十个点位可以送到。如果有人想送到个人家的话,现在提供网借服务,非常便利。市民进阅览室是零门槛,不需要办图书卡,既不需要预约,也不需要办证。

2025年,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即将建成,未来通过规划建设的S6线可以实现1小时内到达雄安新区,15分钟就能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后,7.4公里长的道路将被引入地下,原有道路成为“高线公园”。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已经建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正在搬迁。

杨秀玲表示,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城市副中心控规,2022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在,副中心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优质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运河商务区已经吸引注册企业超过2万家,一批市属国企也在加快落地,与雄安新区形成“两翼”齐飞的生动格局。

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

目前,通州与北三县对接道路已达10条,两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今年年底,厂通路即将开通,从大厂到副中心缩短了5公里。正在建的是轨道交通平谷线,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9分钟就可以到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京秦、京昆一大批高速公路也开通了,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运营里程都超过了1万公里,一小时和1.5小时的交通圈已经基本形成。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科技部批复成立,是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建设燕郊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北三县产业转型升级。

燕郊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京津冀是联合转化,培育未来产业,有些重点项目要打造产业链,这是整体的思路,燕郊中心是大盘里的重要布局,目标是打造京津冀主导、全国联动的产业链。

在燕郊创新中心的联泰集群算力是北京的一家研发在北京、生产制造在燕郊的企业,去年实现了投产,产值达到5000万元。联泰集群算力科技有限公司质检员宋世杰表示,“前两天生病就是在咱们燕达医院看的,没想到居然是北京的医生,北京的医保卡在燕郊可以正常结算,确实非常便捷。”

杨秀玲表示,五年来,通州区与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共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已成为区域对接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目前,近90%的项目已经实现落地,为加快建设通州区和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北京与天津、河北携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三地共同编制了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三地联合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招商大会,京津冀生命健康、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去年,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50亿元、增长110%,自2014年以来已累计超过2800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