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4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现场,经济界别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委员,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财务处处长乔祥利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他带来了《关于完善北京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成果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转化机制的建议》。
乔祥利委员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项目既有引领学术技术进步的使命,也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充分挖掘北京社科与自科基金成果的边际效益与最终贡献,完善基金成果转化机制,可有效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完善北京市基金成果转化机制还存在提升空间。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成果的第一生产力有待挖掘。他认为,北京市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成果转化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分别是科研成果技术转化能力不足;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人才与人力资本不足。
乔祥利委员提到,北京市基金成果转化机制完善需要向三个方面转变,分别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相关的政策体系;重科研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全产业链条。
为此,他提出数点建议。首先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与引导。北京市需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与激励、税收保护与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评估与鉴定、专业管理等标准,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管理模式,拓展相关增值服务等精细化管理的业务工作体系,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展示,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其次,要完善顶层设计,打通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的通道。他认为,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关键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打通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进行评估和筛选,突出应用潜力和市场需求。强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功能,加强现实需求驱动下的科研方向指南,增强对科研项目立项选题的约束与引导,鼓励科研成果产出向市场的拓展与延伸,尤其是服务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此外,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究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转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团队、技术、资本等多要素,研究机构、企业、市场等多主体,以及理论构建、技术研发、产业生产等多环节的协同发力。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多层级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产业孵化、风险投资等资源配备,贯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持续推动成果产业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