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守儿童与低龄寄宿作为农村学校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国家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马福全曾刊发论文指出,如何改善这两个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状况,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含镇区和乡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已经达到2608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生总数的27.5%。其中,农村小学寄宿生总数达942.5万人,寄宿率为14.2%,农村初中寄宿生总数达1665.7万人,寄宿率达58.6%。
农村寄宿制学校承载着农村学童的教育成长和生命安全职责。多位长期研究农村教育的学者提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于农村学童来说是“家校一体”的成长之地,然而往往存在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办学经费和资金紧缺,以及缺少具有专业素质的生活老师。
“家校一体”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马福全撰写的论文《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瓶颈与突破》刊发在《教学与管理》学术期刊上,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河南省两类学校师资建设研究”(2018B314)、河南省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2019-ZZJH-260)的阶段性成果。
据马福全对中西部地区的实地调研,在一些山区农村中小学寄宿人数远远超过全国水平,并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寄宿制办学是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办学模式,有其必然性。”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寄宿制学校就像他们的“家”。马福全在论文中指出,抚育并且使得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来是家庭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农村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务工,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家庭教育中的抚育、关爱、亲情等成份也越来越缺失。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创办弥补了家庭教育中儿童缺失的爱和亲情。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和老师往往衣食住行都在一起,学生的管理也有了保障。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也是国情所需。他指出,比如,农村偏远地区没有学校的学生就得住校,距离不远的村落中每个学校学生的数量太少,师资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采取合并学校、建立中心学校的办法,因此一部分学生就必须得寄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经费与管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已然成为教育中的重要话题。”
北京教育学院吕俐敏曾于2015年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5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到中国南部某县挂职副县长,分管教育。在那里的一年,她走遍全县大大小小的学校和教学点,感受到今日乡村教育之变迁与乡村社会之巨变,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力推动当地的教育改进。其中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成为她心中最放不下的牵挂。
吕俐敏在《隐痛与突围:农村寄宿制学校该走向何方?——对中国南方某县乡村教育的调研手记节选》的研究中写道,以她挂职的县为例,当地共有11个乡镇,撤点并校后,大部分学生都集中到乡镇中心校就读,不得不选择寄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自然村距离乡镇中心校较远,且家长多以务农为生,不可能每天走几里地接送孩子;如果用摩托车接送孩子,那么汽油成本又非常高,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不大能承受得起的,所以家长只能选择让孩子寄宿。
另一方面,撤点并校之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乡镇和县城的学校,保留下来的几个教学点,无论是在硬件设备还是师资配备方面,都不能和乡镇、县城的学校相比,于是村里大部分有条件的孩子也都选择了寄宿。教学点上留下的学生,都是积贫积弱家庭的孩子。
发展之困:缺钱、缺人
父母为了谋生,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乡村学校的撤点并校潮,低龄的乡村学童寄宿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然而,大量寄宿生的出现,也为办学基础本就薄弱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带来巨大考验。
在马福全看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主要面临几大问题:顶层设计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学校建设规范性不足,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办学经费和后续资金紧缺,学校发展极其缓慢;生活教师队伍有限,学校管理水平落后。
他在论文中指出,从长远来看,寄宿制学校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节约各项办学的成本,但是规模较小且学生数量较少的寄宿制学校,却会增加建设的成本,如修建工程项目的费用、宿舍与食堂的管理与运行费用等等,因此,单个寄宿制学校其成本要高出那些非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但我国管理部门对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的投资经费也难以及时到位,从而造成的后果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不足,环境条件、办学条件差,越贫困的地区越是如此。
马福全分析称,学校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学生的生活费用或者将建设学生宿舍食堂等的资金挪作他用,如修建教学楼、购买教学器材等,这样就更加严重地造成了寄宿制学校宿舍不足、学生生活艰苦、办学条件跟不上节奏等问题,全然无法满足学生寄宿的生活与学习需求。
另外,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里,生活教师队伍有限。马福全指出,在政策待遇上,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一样,并没有享受特殊照顾,如寄宿制学校中有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生活教师,但是政策上却没有相对应的生活教师编制。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岗位在数量、来源、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国家要在政策方面、管理方面都亟需解决的困难。
白银市平川区种田学校法定代表人贺国环曾撰写研究《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他指出,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未能深入到细节中,安全管理意识亟待加强。在实际学校管理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细节处的安全隐患。
另外,他发现,教师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未能认识透彻,认为学生只要在校吃得饱、住得好就表示安安全全,但是学生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还存在不足。如,在校学生并不了解各类消防设备,也不会使用,虽然寄宿学校会定期开展消防演练、防震防灾演练,但是都停留在认知层面,缺乏忧患意识,面对安全事故发生时,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教师未能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显然,只有弥补师生安全意识薄弱的短板,才能促进学生的安全学习和成长。”
办学经费和后续资金紧缺,也是多位研究者提及的问题之一。贺国环分析称,当前,寄宿学校的运行所需经费,主要是由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财政支持与补贴的。由于资金有限,就需要精打细算,首先要保证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经费的支持,从购置安全设施设备,到提高安全工作现代化、智能化等,都需经费支持。为此,如何拓展渠道,更好地完善设施设备,更好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寄宿学校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乡村教育如何突围
“国家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公平。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了留守儿童与随迁务工子女的教育难题,从而解决了我国的一大民生问题。”马福全在论文中写道。
如何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马福全提出了几点建议:回归“育人”目标,重视管理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放宽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培训具有专业素质的生活老师;健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日常管理。
马福全分析,目前,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住宿、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得不到完善的管理保障,因此,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是学校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方案,消除各种隐患,修复管理漏洞。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地将学校管理做到位,确立相关管理人员任务与职责,力求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杜绝一切因管理上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马福全还建议,加强学生的住宿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该本着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态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住宿环境。生活老师要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嘘寒问暖,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到亦师亦母,多关心,多指导,让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能够适应寄宿生活,并且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在硬件设施上,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寄宿学生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安全管理工作是寄宿制学校的重中之重”,马福全建议,学校务必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力度,制定各项学生生活行为规范,安排安全教育课时,以避免任何安全隐患的发生。学校的医务室要做到二十四小时值班,为寄宿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呵护与服务。
贺国环也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思想观念上重视,更好落实安全教育,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安全事故。做好科学的规划,提升教师团队的安全管理水平,引导教师学习安全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做好考评工作,真正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从而保障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
在经费和人员投入方面,吕俐敏则建议,鉴于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在管理和经费成本上的不同,政府应建立差别化的经费划拨标准。除增加公用经费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解决乡村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人员短缺等方面的问题。例如:针对学校生活教师短缺的问题,政府可以帮助各乡镇中心校建立“生活教师资源库”。
吕俐敏还建议,生活教师需要高中毕业,有耐心和爱心,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师德、儿童心理、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培训,理论和实践考试全部合格后,准予进入资源库,一经录用,即享受和正式教师相同的经济待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缓解当前教师编制不能突破的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财政支出成本,“我们不缺理想、不缺理念,但我们缺倾心投入、缺有效行动、缺多彩课程、缺丰富活动、缺专业教师,可能更缺懂乡村教育的能扎根乡村文化土壤的乡村教育家与科学管理体制。”
来源 | 澎湃新闻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