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代代年轻人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他们背后的田园和村庄,怎样重新恢复活力?乡村振兴,人是根本,但凋敝的乡村,又该如何吸引人才?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多位委员聚焦人才振兴,建言献策,助力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归田园,乡村发展需要哪些人才?
乡村发展中,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农业界别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芮玉奎常年在乡村调研和工作,他发现,乡村最缺乏的,是可以把基层农民组织起来、把乡村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人才。“乡村要发展,必须要有自身的产业,但在乡村,懂得发展产业、并且能把产业带到更大市场的人太少了,”他说,“传统的农民往往缺乏打造产业的能力,对市场也不够了解,需要专业的经营人才,把本地的产业做起来,让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同时,乡村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还是要依靠乡村本身的内部力量,因此就需要更优秀的基层干部,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把农民的力量发挥出来。”
如何找到这样的人才?芮玉奎认为,首先政府应该做好伯乐,发现那些愿意回到乡村、且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回到乡村工作和发展的年轻人,但对广阔的乡村来说,人才的缺口仍很大,所以怎样去发现和选拔符合乡村需求的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发现人才,还需要留住人才,芮玉奎说,在做好伯乐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做好政策、制度的设计,让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有效益、有成就感,他说,“当前的难点在于,究竟该怎样吸引更多乡村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提供更好的保障,让他们有动力长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有获得感。”
智慧策,科技人才也需新的技能
当前,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乡村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出现在乡村,这意味着,现代化的乡村,也需要现代化的人才去振兴。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前,传统的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信息、知识、现代装备等已经成为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智慧农业方兴未艾,在农业科研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应以“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为导向,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密集的优势,加强农业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有机融合,强化“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培育一批智慧农业复合型、领军型人才。
如何培养这样的农业科技人才?陈立平建议,在教育层面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科研院所等,需要不断整合资源,培养现代农业科研需要的人才。同时,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现代乡村、现代农业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不断应用,也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可以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新型农民,陈立平介绍,“许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有农民培训的工作,北京市也是如此,过去到现在,培育出了很多新农人。在智慧农业的发展中,新的智慧农业技术、智慧设备的使用方法等,也可以融入培训的内容之中,培育更多掌握智慧农业技术的农民。”
新农人,为年轻人提供更大空间
在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离开城市,重新回到乡村,整理一块菜园、种起一片农田,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在调研中,农业界别政协委员王小霞遇到很多回归田园新农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大城市读书、工作,最后又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租一块地,把梦想种在田野里,让乡村和农业,成为他们新的事业。
“我们遇到过很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有的是响应家乡的号召,回乡助力乡村振兴,有的是追寻心中的梦想,回到村庄开辟事业,”王小霞说,“他们中有很多90后,哪怕城市的收入更高,但他们依然选择在乡村创业,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也打破了许多人对他们的认识。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和吸引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政府也应该为他们的事业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他们更有信心留在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新农人。”
在北京,也有不少这样的新农人,他们离开城市,走进乡村,甚至不局限于北京,而是在京津冀的大地上播种梦想,王小霞说,“北京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而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州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北京的优势资源,就可以成为年轻人创业的基础,如好的种质资源,可以成为创业者做种业的基础。北京有许多优质农业品种,如北京油鸡、北京鸭等,这些资源和种业产业,可以在京津冀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中落地,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促进当地的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领域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也必然会吸引年轻的创业者,在更广袤的乡村开拓新的事业,开启新的人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