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谈|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一把手访谈|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00:00
13:20

北京进入“两会”时间。过去一年,北京文博领域收获颇丰: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宫遗址、金中都遗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024年,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有哪些新的计划?金中都遗址、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将有哪些新进展?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今年亮相

新京报:过去一年,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有哪些新进展?未来有哪些计划?

陈名杰:2023年,“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全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北京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26家。围绕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全年超过8000万人次走入博物馆。

我们还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博物馆‘百千万’惠民活动”“博物馆延时开放月”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正式上线运行“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组织编制《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博物馆延时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在2024年元旦期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形成新的网红打卡地。我们策划了很多活动,让人十分欣喜的是,大运河博物馆的接待游客量周末每天达到1万人次,平时也能达到3000左右人次。

2024年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关键一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不久后将正式发布,一批新馆开工建设,如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将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西山永定河博物馆将立项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批新馆将亮相,比如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我们还将扩大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规模,推动新增15家以上备案博物馆,培育并挂牌26家“类博物馆”。

当然,博物馆里的展览,大家可能更关注。我们将持续优化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览展陈,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计划引入三星堆文物展、希腊文物展等一系列精品展览,每月发布最新展览信息。考虑到很多上班族白天没时间观展,我们也推出了博物馆延时开放、夜间开放服务,相关政策正在逐渐完善。我们将和博物馆合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成为文化阐释的重要载体。

当前,“馆城融合”是我们正在推进的目标,希望让博物馆和城市融合得更紧密,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得更密切,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里上课,博物馆也可以“走进”社区、车站,让大家随时随地感受到“博物馆之城”的氛围,最终把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新京报:现在大家都在争相打卡大运河博物馆,如果让你推荐一下大运河博物馆,你最想推荐哪些内容或展品?

陈名杰:首先,大运河博物馆的外观建筑设计很有特色——“运河之舟”,大家走到这里,就能感受到老北京人常说的“漂来的北京城”。大运河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就叫“大运河与北京城”,包含1000多件文物,其中有100多件文物重器,如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原件、圆明园“乾隆粉彩六方套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金中都出土的铜座龙,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今年又恰好是龙年,大家可以去博物馆里感受中国传统的龙文化。

新宫遗址或将北京城区历史推到3800年前

新京报:在考古方面,过去一年,北京考古工作多点开花,尤其以新宫遗址、金中都、中轴线、“样式雷”家族墓地等为代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陈名杰:2023年是北京市考古工作收获很大的一年,新宫遗址和金中都遗址考古成果双双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向社会公布,十分难得。

其中,新宫遗址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该时期带双重环壕的聚落遗址,有的专家认为它把北京建城史往前推了几百年,虽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但至少是北京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研究早期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宫遗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大大延伸了历史轴线,历史记载显示,“蓟城”是北京城的源头,但没有太多遗存,此次新宫遗址考古成果将北京城区的历史往前推到3800年前,很令人兴奋。当然,是否将建城史往前推还需要深入研究。

其次,考古要素非常全,一个近4000年前的遗址,既有生活痕迹,又有祭祀内容,还有烧制陶器的窑厂,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其中出土的靴形陶尊,一经亮相,专家一致同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外,还体现了中华文明凝聚荟萃、多元一体的特点,既能看到农耕文明的要素,又能看到草原文明的要素,说明北京从那时起就是多元文明的交流融合地。

新京报:2023年,金中都遗址考古也收获颇丰,下一步有怎样的计划?

陈名杰:2023年,我们在金中都城市中心发现了一座皇家寺院遗址,也把这几年关于金中都的考古成果整理成报告出版。接下来,希望能够找到金中都的城门和其他城墙。

目前,金中都的城门一座都没有现世。我们已经确定了端礼门的大体位置,位于丽泽商务区范围内。通过城门,加上之前已经发现的城墙、马面,可以大致描绘出金中都的四至范围,对于理清北京城的发展演变脉络非常重要。

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打造入口区

新京报:琉璃河见证了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接下来,琉璃河的考古发掘有何计划?琉璃河遗址公园的建设进展如何?

陈名杰:2024年,琉璃河遗址主要有三个发掘重点,一是宫殿区,我们已经确定了宫殿区的大体方位;二是城外的壕沟,古代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的说法,按照古代城池的营建方式,我们基本找到了壕沟的位置,这也是今年考古的重点区域;三是贵族墓葬,墓葬区往往是出文物重器的地方,专家对此也很期待。

考古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多学科合作,运用各种新技术,注重和国际专家合作,还规划建设国际考古工作站。同时,我们也注重和公众互动。考古工作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和理解,比如我们举办的“公众考古季”,活动过程中,公众也能提供给我们一些新的灵感。

未来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真正实现“管起来”“美起来”“活起来”。首先要确保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准建设,确保遗址的安全。其次,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历史植被,通过植被再现当年的历史信息。最重要的还是文化阐释,让它真正活在人们心里,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2024年,我们计划完成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先打造入口区,包括游客停车区、服务设施、一些展览展示等。

新京报: 2023年,文物部门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围绕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品牌做了很多工作,能否介绍一下?

陈名杰: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金名片”,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熠熠生辉的一部分。北京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正在申报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的文化品牌,旨在弘扬北京在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搭建平台,去年6月9日,我们联合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成立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通过联盟,把各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整合起来,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后来,河北、天津、沈阳也参与进来,我相信未来联盟还会不断“扩容”。

专业培训。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套完整的保护管理机制,包括对突出普遍价值的维护、一系列成熟做法。我们通过平台,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样能够让熟练运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会越来越好。

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当地人了解,还要能被世界“读懂”。我们和相关机构一起,对现有的7项世界文化遗产及正在申报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官网相关信息反复推敲,力求既要符合专业要求,又要避免因语言习惯的不同,造成国际上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不了解。

通过联盟组织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个品牌。世界文化遗产强调文化传播和公众参与,比如我们跟世界遗产中心合作出版了《世界遗产管理能力》,刚有英文版我们就马上翻译成中文版,作为培训教材。一些国外有影响力的世界遗产专家来北京出差,我们会邀请他们来做培训,大家觉得很“解渴”,能够和国际最新动态保持同步。

除此之外,我们还实现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全覆盖,完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其中,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已于去年上半年经市政府同意公布实施,与故宫、八达岭长城、大运河保护规划一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规范文件。明十三陵、颐和园、天坛等保护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近期可获审查意见。经综合评议和专家论证并报市政府同意,北京推荐琉璃河遗址、首钢工业园和白塔寺联合申遗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