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跳上多家春晚?别把热梗“跳”成烂梗丨顶端快评

“科目三”跳上多家春晚?别把热梗“跳”成烂梗丨顶端快评

00:00
03:01

各地春晚节目还在彩排,网友们早早就开始了“押题”。

“我听过大米小米,哈基米是什么米?”“尊嘟假嘟”“什么i人,什么e人,我们是相亲相i的e家人!”……网友的“押题方向”大多涉及到2023年网络热梗。“科目三”是否会出现在春晚中?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热点之一。

近日,各卫视春晚彩排现场陆续路透,频现“科目三”身影,不少网友表示,“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广东卫视将潮汕英歌舞和“科目三”进行结合;辽宁卫视穿着花棉袄齐舞“科目三”;安徽卫视则将“科目三”融进小品,请来了赵本山的徒弟宋晓峰表演。

“科目三”以摇花手、扭腰、摆胯,还有半崴不崴的脚,配上歌曲《一笑江湖》,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引发众多短视频创作者模仿。2023年11月,海底捞员工跳“科目三”,再次掀起热度,持续发酵并向国外扩散。网友戏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科目三”。

在网上喜闻乐见,亮相春晚却引发非议。网友们为何如此抵触“网络热梗”上春晚?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观众们不用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演员为大家带来笑点,每个人发在网络上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梗”,春晚逐渐跟不上互联网的脚步,从领队造热梗,变成了掉队追热梗。有网友锐评:以前的春晚是“造梗机器”,现在的春晚是“融梗机器”。

顶端评论员认为,网络热梗有着时效性短、缺乏文化内涵等特点。曾经的“宫廷玉液酒”“点头YES,摇头NO”“要啥自行车”等,都是春晚原创梗,自带画面感,观众们提起热梗,就会想到对应的场景。但是现在的热梗,如“YYDS”“哈基米”“公主请上车”“尊嘟假嘟”,都属于无厘头的梗,更像是日常生活中辅助表达的口头禅,是一种语言匮乏的表现。

春晚小品作为语言类节目,一味地迎合互联网,滥用热梗,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春晚是一个合家欢的舞台,受众群体涵盖男女老少,遍布整个年龄段。“网络热梗”虽然有趣,但文艺创作者更应该注重原创,造梗引流时代,即便使用互联网热梗,也要合理使用,做到老梗新用不滥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