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比他们更熟悉故宫。
他们知道每个殿存放着哪些文物,每间房的门朝哪开,凌晨的月色是如何落满庭院,闭馆日几乎无人的道路又有多么寂静。
这些人是北京市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的消防员,48人24小时驻守,昼夜警惕。
在和繁华城市隔着一道红墙的宫殿里,明清时期就有的防火传统延续下来:他们春天除草,夏天给水缸注水,秋天在院里扫落叶,冬天在护城河上凿冰。现代科技也留下不少痕迹:94座高压消火栓立在多条主要道路上,几乎每座建筑都装了火灾预报警装置,也有专门定制的灭火救援预案。
这群人守护着历史留下的痕迹,续写着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建队50多年来,这里没有出现一次重大火情。
为每座宫殿量身定制灭火救援预案
故宫特勤站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一个排的消防兵力进驻故宫。1975年,更名为故宫消防中队。改革转隶应急管理部后,2019年12月31日,故宫特勤站正式成立,承担着以故宫为中心,包括天安门地区和周边两个街道的消防安全工作。
早些年,没有先进的措施,老一辈消防员就在城墙上设置“瞭望哨”,一年365天昼夜巡逻,刮风下雨天还要加强巡查,“因为明清时期发生的火灾中,很大部分是雷击火灾。”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兼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蔡瑞说。
故宫里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极易失火。古人为此想了不少法子,很多朴素的防火习惯延续到了今天。春天,消防员们要及时清除屋顶和院内的杂草,既减少火灾隐患,也能保护古建筑;夏季,要往上百口“太平缸”里注水,这是古人的蓄水设施,能为灭火提供水源;秋季,风干物燥,他们要清除院子里的落叶和可燃物;冬天,人得在护城河上每隔20米凿开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新的科技手段提高了防灭火效率。据故宫特勤站政治指导员张肖介绍,在不破坏古建自身结构的条件下,故宫里几乎所有建筑都安装了火灾预报警装置。主要道路上,在原有的74座消火栓的基础上,又增设了94座高压消火栓,“每座高压消火栓的功能相当于一部消防车,在水量保持、作战效能方面,更贴近故宫实际。”
他们把故宫分成5个区域,每天三到四次、分组巡逻。路线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白天和晚上的不重叠,重点的时段,比如春节假期或者大型活动期间,消防员可能还会走上城墙,“活动期间,城墙上也有一些线缆,我们也会根据故宫里不同的布展,设计相应的临时路线。”张肖说。
有600年历史的故宫,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有殿宇宫室8728间,收藏的历史珍宝有180多万件。所有的院落,不论是开放还是不开放的,消防员要逐一推门查看。针对每一个院落、建筑甚至房间,量身定制灭火救援预案,包括车辆如何停,水带怎么铺,房间的建筑结构是怎样的,文物存放情况如何,该用什么灭火剂,选择哪种文物疏散措施。
不同于城市里的人员密集场所,在故宫,文物疏散是首要任务。“尤其是在不开放的院落,一旦发生火灾,几乎不会有人员被困,被困的是文物。”张肖说。
“在陶器馆、书画馆、玉器馆,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当外部温度过热的时候,水再一浇,就会热胀冷缩,陶器、玉器存在炸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就用水雾或者干粉。”张肖介绍,针对难以疏散的大型文物,他们就选择合适的方法苫盖,或者用水幕进行隔离。每周一闭馆日,消防员便根据这些预案开展演练。
借场地训练
除了故宫,故宫特勤站的48名消防员还承担着东华门街道和景山街道一些社区的灭火任务。救房子里的火,救护城河里落水的游客,处理交通事故,甚至救居民养的宠物猫和宠物狗,这些普通消防站会碰到的警情,他们也要处理。
像其他消防救援人员一样,绳索救援、水域救援、高空救援等技能,他们也需要掌握。但故宫里的训练条件并不理想:没有正式的训练场,甚至没有一条标准跑道。再加上近些年,故宫的开放面积越来越大,2012年时只有45.79%,现在已经到了80%,文物保护也越来越细致化,他们的训练场地更是被压缩。
消防员只能借闭馆日,在空旷的场地练习一些操法和基础体能。涉及水域救援,他们就去游泳馆学习、练习。至于楼房火灾救援,由于故宫里没有高于两层的地方,他们便自创了模拟楼梯装置用于训练。到了登高救助、绳索救援科目,他们就去邻近的队伍借场地和设施。
条件不理想,但人没松过劲儿。有一次,故宫特勤站晚上10点多接到警情,30多秒后,消防车便驶离车库库门,比规定时间快了近一半。
“没有灭火战功就是最大的战功”
不只是训练条件苦,“宫里”的日常生活也没外人想的那么光鲜。
穿过故宫东华门,走约5分钟,一处未开放的院子内有两排平房,是特勤站的驻地。每天晚上7点,东华门一关,24小时战备的消防员们就要守在这座迷宫一般的建筑群里。尽管几公里外就是喧闹的城市核心区,但一墙之隔,这里只能听到落叶的声音。队员开玩笑说,驻地连厨师都留不住,“一位年轻小伙子,他想约个会都出不去,时间长了怎么受得了。”
过敏、湿疹困扰着队员们。院里长着两棵漂亮的松树,但一到春天,飘得到处都是的花粉让消防员苦不堪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有处平房紧挨金水河,屋里潮湿,“在那个屋时间一长,从脚到膝盖发凉,就跟在地窖里边一样。”
但时间久了,他们反而习惯了这里的日子。张肖在故宫里待了10年,每次回家反而有些不适应,“我们家在马路边上,一到夜里,太吵了,我都睡不着。”
在宫里,队员们更显得自在,他们知道一些其他人难以了解的细节,包括每个殿的门朝哪开,锁在内侧还是外侧,“住得越久越不想离开,故宫自带一种文化氛围,会把你吸引过去。”
在这样一座令全世界瞩目的宫殿里做消防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但进驻故宫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队伍创造了无人为火灾的奇迹。
如今,队员们依旧每天保持着警惕,不敢松懈半分。张肖这样形容他们的目标——
“要守得住,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汤蹈火,没有灭火战功就是最大的战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