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麦可思研究院的一份《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引发了网友集体吐槽。
报告称“2022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近6000元”“6.9%的毕业生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
看到这个数字,众网友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尤其是一些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工作了这么久,至今也没拿到6000元的月薪。
“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论断言犹在耳。毕业生的月工资就被拉升到了6000元。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数据不可信吗?还是样本量太少?
都不是。
问题出在“平均”二字。
如果,我们还拿着“平均”数据找问题,那么一点问题都找不出来。
有网友就指出:平均没有意义,拿领导的孩子,平均穷人的孩子,这种统计学太深奥。各种统计数据也没说明是税前税后,还是扣完社保的到手工资。
反正一切问题都可用“平均”来解释,遇到问题“平均”一下就解决了。
数据真实、形势大好。
毕竟,我和马云平均一下,我也是千亿富豪。实际上呢?我每月到手的工资还完房贷,勉勉强强够吃饭。
另有网友质疑了统计范围:“平均6000元月薪”的毕业生中,包不包括没找到工作的?
我们更该发布的数据应该是中位数。
国际上早已弃用了“收入平均数”的统计法,改成了“收入中位数”,这么做更公平,能避免马云等超级富豪对收入统计的干扰。
“中位数”简单易懂,就是把所有打工人的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处中间位置的那个人的工资就是“收入中位数”,他的收入最能体现普通人的情况。而不是让马云来“平均”普通人的收入,最后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数据。
以日本为例。去年,日本雇员月薪中位数为47万日元,平均数则为51万日元,平均数比中位数高4万日元。多出来的4万元就是日本超级富豪“平均”到每个打工人头上的钱。
以中国香港为例。不计算外籍劳工的情况下,2022年第四季度,香港打工人月薪中位数为1.9万港元。香港的这个统计就很专业,不但用了中位数,还参考了工作时长。
有一半的香港人每周工作44个小时,每月就能拿到1.9万港元。
抛开工作时间谈收入,都是耍流氓。
如果按照平均数统计,香港人在2020年平均收入就高达4万港元了,足足是中位数的一倍多!800万香港市民每人为李嘉诚“平均”了两万港元的收入。
对比香港和日本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收入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相差较小,仅为4万日元;香港人收入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相差较大,有2.1万港币。
这反映出,日本贫富差距较小,富豪的收入对统计数据影响不大;香港贫富差距较大,富豪的收入可以左右平均数。
有些朋友经常嘲笑“日本失去的30年”,而且越传越玄乎,仿佛从泡沫经济过后,日本一直在倒退。其实,日本人抓住了这段时间调整了收入结构,扶老济困,构建平衡的财富分配体系。
反观房价年年攀升的港岛,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发展的红利被有钱人吃尽,发展的成本由所有人共担,差距自然越来越大。
我们的收入中位数是多少?我不知道,没有权威机构披露过相关数据。只能从“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推测下,全国14亿人,中位数应该不会距离1000元太远。
反正,以后有关“平均收入”的数据我是不会再看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