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退避三舍--讲信用的“敌人”
人物&历史: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导语】
50个趣味中国典故,让孩子爱上大语文,我是主讲人李天飞。
【历史背景】
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还有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南边有逐渐扩张的楚国,西边有特别喜欢打仗的秦国,在山西、河北一带还有一个晋国。
上期说到,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宠信几个奸臣。他去世之后,儿子们抢夺君位,齐国的霸主地位也就结束了,一时之间没有新的霸主。宋襄公是宋国的国君,宋国是个小国,却也不自量力,想重新召开诸侯大会,自己当新的盟主。但是楚成王在大会上用武力抢了盟主的位置。后来楚国和宋国又打了一仗,宋襄公受重伤去世了。所以这段时间没什么像样的霸主。
晋国虽然是大国,但这时候情况却不太乐观。因为当时的国君晋献公年纪大,糊涂了,他想让小儿子继承王位,于是杀了原来的太子。晋献公还有个儿子,就是老二重耳,也是典故“退避三舍”的主角。重耳一看大哥死了,吓得不敢留在国内,逃了出来。重耳在各个诸侯国辗转流亡,吃尽了各种苦头。
【故事主体】
重耳四处流亡,他是一个倒霉的公子,各个诸侯国要么慢待他,要么驱逐他,甚至还有刺客要杀他。直到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很欣赏重耳,用迎接国君的礼节招待他。重耳流亡了十几年,吃尽了各种苦头,还是头一次受到这样的优待,心里自然是感激不尽。
有一天,楚成王大摆酒席宴请重耳,两个人聊得还挺高兴,楚成王就问他:“公子,你看我这么热情招待你。假如你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你准备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我真能回到晋国,我愿意和楚国交好。日后晋楚两国万一发生战争,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先后退三舍。”什么是三舍呢?原来过去行军打仗,一天走三十里就休息,休息叫舍,所以一舍就是30里,三舍就是90里。
楚成王听完哈哈大笑,当成一个笑话来听。但楚国大将成得臣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宴会结束后,成得臣对楚王说:“重耳说这种话,以后肯定会跟楚国作对,不如现在杀了他。”楚成王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不久之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深深了解百姓的疾苦,他一即位,便是个励精图治的好国君,他整顿军队,发展生产,晋国的实力又变得强大起来。晋文公重耳雄心勃勃,也想成为齐桓公那样,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受到诸侯的拥护,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想成为霸主,楚国是一个拦路虎,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大战不能避免。果然,重耳即位四年后,晋楚两国就打了起来。晋军的统帅是晋文公,楚军的统帅是大将成得臣。奇怪的是,两国还没有交锋,晋国的部队便开始后退,一口气退了九十里才停下来。看来重耳还记得当年的诺言。
楚国大将成得臣一看,哟,你这是怕我呀。更傲慢了,冲啊!带着军队横冲直撞。哪知道,晋军又向后败退,跑得尘土飞扬。成得臣哈哈大笑:“真是废物,杀呀!”
哪知道,这下上当了。原来晋军根本不是吓跑的,他们战车的后面都捆着大树枝,故意弄得尘土飞扬,像狼狈逃跑的样子。成得臣被晋军骗了,孤军深入,中了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成得臣这个后悔呀,他没法回去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从此,就留下了“退避三舍”的典故,这个典故,就记载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
【历史意义】
这次晋楚大战发生在城濮这个地方,在今天山东境内,史称城濮之战。晋国打败了楚国,是一件轰动中原的大事。号称“一战而霸”。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襄王,还亲自慰劳晋军,承认晋文公的地位。晋文公重耳趁此机会大会诸侯,成为齐桓公之后新一代春秋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知识点·趣闻】
晋文公重耳这个人,虽然是公子出身,但涵养非常好。在重耳流亡的路上,还出过这么一档子事。他们先是来到了卫国,卫文公看他落魄,就没好好的招待他们。重耳没办法,只好离开,走着走着,人困马乏,粮食也吃完了。重耳饿得实在没有办法,看见旁边有农民种地,就过去要点吃的。村民一看,哼!一个贵族,平时欺负我们惯了,现在也有要饭的时候啊。行啊,给你吃的。就从地里拿起一块土,给他吃。重耳一开始也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旁边有个大臣跟他说:“公子,这是好事情啊。土,象征土地,人家给您送土地来了,你还不快点感谢吗?”重耳听了觉得有道理,连忙跪倒在地,谢过了村民,把这块土毕恭毕敬地捧上车带走了。
【应用练习】
“退避三舍”这个典故,有两个用法。第一个用法,就是当对方气势汹汹,觉得打不过的时候,就可以说“退避三舍”,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个时候,有一种示弱的味道在里面。
还有一个时候,就是自己胸有成竹,但是不想硬碰硬,对方太过霸道了。我暂时韬光养晦,绝不出头,等着你自己栽跟头,或者等你随便表演,把你的家底摸清楚了,然后后发制人。这时候也可以说“退避三舍”,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以柔克刚的韬略和智慧。
晋文公重耳知人善任,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强盛。他去世后,中原地区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是什么事呢?
我们下期再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