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云南古茶园”是续存千年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态智慧

专家称:“云南古茶园”是续存千年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态智慧

00:00
07:08

由西南林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联合发起、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于1月11日至13日在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举行。

与会专家介绍,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和学术共同体的成立,旨在发挥学术共同体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互补优势,探索跨学科研究机制,为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思想和理论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云南古茶园”话题在本次论坛被提及。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龙春林教授指出,云南古茶园是续存千年的可持续生态系统,体现了各民族长期积累并发展形成的生态智慧,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去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此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景迈山”成为高频词,而这也是本次论坛之所以在普洱举行的背景之一。

龙春林教授介绍,近年来,云南古茶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云南古茶园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需要多学科参与,共同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事实上,景迈山的发展也走过一些“弯路”,其申遗之路,此前也一直卡在“保护”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发布的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显示,“云南省普洱市检察机关督促保护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行政公益诉讼案”名列其中。公开信息显示,针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树、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古茶树非正常死亡的问题,当地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优势,以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单位依法履职,促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助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披露,早在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就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景迈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申遗核心区存在违法建筑影响传统民居整体风貌,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特色风貌日渐丧失,缺乏文物保护措施,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等问题,影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被山林与茶园环绕的景迈山翁基古寨一景 新华社发

2020年10月,普洱市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本线索,成立由普洱市院、澜沧县人民检察院两级检察长、公益诉讼检察官组成的“普洱景迈山综合整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办案组”。办案组对传统村落整体建筑风貌管控、消防安全、人居环境整治、古茶树古茶林遭受病虫害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走访。

经查明,景迈山古茶林存在以下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一是民族建筑风貌改变。部分传统干栏式建筑被现代砖混洋房取代,影响整体风貌;二是文物保护措施不力。遗产地内芒洪八角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不明确,缺少保护标志;三是传统村落内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电线穿管改造不规范,私拉乱接电线;四是对古茶树、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古茶树非正常死亡;五是外来物种如薇甘菊等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

2023年,基于检察建议提出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普洱市检察机关陆续终结案件。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在采摘茶叶 新华社发

景迈山的申遗之路证明,保护和发展并非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本次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认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需要多方面发力。

“首先,要坚持抓好民族地区特有的原生态资源保护,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其次,需要做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绿色共富的新路子。”庄贵阳说。

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魏宏也提出,要守护好各民族优秀文化“涵养源”、培育好各民族绿色人才“资源库”、建设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服务站”。

本次学术论坛由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普洱市人民政府指导,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