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的疑点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这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的疑点

00:00
12:52

空城计是家喻户晓的一个经典故事,三国时期的蜀汉军队被曹魏军队打败,丞相诸葛亮逃跑过程中被追到西城,用一座空城装出一副内有伏兵的样子,吓走了生性多疑的司马懿。

有人说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觉得城内确实可能有大量伏兵,所以选择了撤退。

还有人说,其实司马懿其实已经看出来城内其实没有什么伏兵,诸葛亮只是故作镇定。

而他之所以不让军队直接打进城去,反而选择撤退,是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他就此把蜀汉灭掉,不久后就会被主公曹操杀害。

而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原因撤兵,他撤兵的行为最终都导致了蜀汉继续存在、他自己也得以保全的结果,那么其中有一个问题,司马懿究竟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呢?

城墙上陪诸葛亮弹琴的两个琴童是重要的疑点。

大军杀来,孔明恐慌

公元228年,正值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蜀汉军队和曹魏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自己培养多年的学生马谡来守卫重要的战略之地街亭。

马谡在领命时下了很大的决心,誓要打一场胜仗来让自己扬名立万,让自己的老师诸葛亮也脸上添光,为此他还立下了军令状,如果战败,甘愿接受军法处置,在营前领死。

所有人都相信马谡能够守住街亭,为大军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连马谡也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可结果偏偏让所有人都大失所望,没想到马谡是个纸上谈兵之辈,用兵死板、墨守成规,再加上当时曹魏方面派出了最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相当于蜀汉被敲开大门,司马懿大军长驱直入。

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然后亲自指挥所有部队来应对这一危险局面。

蜀汉军队迅速变为被动,不得不连连后撤,避免被魏军包围,就连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诸葛亮这时候都变得有些慌乱,等到大军相继撤离后,他才连忙带着几千残兵慌忙撤退。

当退到西城这个地方的时候,诸葛亮身边仅仅剩下五千人,后来又派出去一半运送粮草,结果只剩下两千五百人的老弱残兵留在城里。

此时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有大军来袭,这里妥妥会成为丞相和士兵们的葬身之地,可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正在诸葛亮忧心忡忡之时,探马突然来报:

“丞相,司马懿带着大军朝西城杀来,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人数足足有数万人。”

诸葛亮沉默了,本来他身体就已经不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咳嗽得更厉害了。

他看了看此时的西城内外,两千多士兵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到处巡逻,城内各处百姓依然在往来于街市,说话之声在大街上从未间断。

所有的百姓都不知道他们即将要在这里遭遇一场战争,可能一场仗过后,不仅所有整个城池陷入火海,整个蜀汉也可能会因诸葛亮的死去而灰飞烟灭。

但是诸葛亮终归是诸葛亮,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想到应对的办法,哪怕在别人看来已经是绝境。

诸葛亮在恐慌的心情中迅速回过神来,他不允许自己让蜀汉就这样葬送在自己手里,他要想办法转危为安,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心生一计,马上对部下做了一番安排。

不久之后,司马懿带领大军气势汹汹赶来,此时的西城早已经没有了之前那般散漫的日常景象,眼前的新景象不禁让司马懿自信满满的司马懿顿时目瞪口呆。

极度反常的景象

只见西城的城门竟然完全敞开,丝毫没有任何紧闭城门严阵以待的样子,城门不像平时有百姓往来出入,哪怕是因为看到大军来袭而慌乱逃跑的百姓都没有,能够看到的就只有城门内外的几十个百姓,他们在淡定自若地洒扫街道,仿佛眼前杀气腾腾的大军和他们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令司马懿十分诧异。

另外再看城墙上,没有看到任何蜀汉士兵,更没有任何旌旗,唯一看到的就是在城楼正中央坐着的诸葛亮还有他身边的两名童子。

司马懿懵了,诸葛亮竟然正坐在那里弹琴,多年的老对手终于相见,在这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一个骑在马上累死累活地指挥作战,另一个竟然在悠闲地弹琴,这令司马懿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侮辱,他虽然愤怒,但也努力让自己冷静,静下来听一听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琴声悠扬婉转,曲调平和缓慢,听不出一丝一毫的慌乱,与眼前杀气腾腾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切都让胜券在握的司马懿一时之间变得没了主意,他不知道诸葛亮摆出这样一副样子究竟是几个意思,是故作镇定故弄玄虚?还是在城里或者城外山中暗藏了伏兵?司马懿一时之间搞不清楚。

为了能够做出进一步判断,司马懿自己观察着眼前的每一个细节。

他看到城门口洒扫街道的几十个百姓,淡定自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如此镇定,这些人肯定不是普通的百姓,再加上这些人身强体壮,时而用犀利的眼神瞥向司马懿的大军,司马懿由此断定,这些人肯定是蜀军士兵。

但是看出这些人是蜀军士兵并没有太大作用,因为无论诸葛亮是故弄玄虚还是真有伏兵,都有理由派这些士兵在城门口扫地,这种景象对两种可能都解释得通。

为了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司马懿又把目光放到了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只顾低头弹琴,只在偶尔抬头望一眼远处的司马懿,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性格极其沉稳,无论是故弄玄虚还是却有伏兵,他都会如此刻这般丝毫不表现出慌乱,这还是令司马懿无法做出判断。

最后司马懿把目光放在了诸葛亮身边的两名童子身上,这两名童子成为了整个事情的关键,或者说成为了迷惑司马懿的疑点所在。

左右琴童

只见两名琴童分别站在诸葛亮的身后左右,个子不高,年龄看上去最多十四五岁的样子,和诸葛亮一样穿着宽松的衣服。

站在诸葛亮左边的琴童拿着羽扇,轻轻地为诸葛亮扇风,动作轻缓,时而看看手中的羽扇,时而望一望城楼下的大军,就像看风景一样,看不到丝毫慌乱。

右边的琴童拿着香炉,为诸葛亮焚香,专注地盯着香炉中的香火,时而望一望城楼下面,同样淡定自若看不出任何的慌乱。

盯着两名琴童看了一会儿之后,司马懿有了自己的判断。

琴童没有打过仗,勇气没有得到过历练,在这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蜀汉军队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抗的话,这两名琴童一定会陷入慌乱,就算努力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也会露出一些破绽。

可是司马懿看这两名琴童,动作悠闲缓慢,神态怡然自得,看不出丝毫的慌乱,这说明琴童心里是不慌的,由此可以看出蜀军很可能有伏兵。

那么司马懿根据对这两名琴童的观察就能做出退兵的决定吗?毕竟他是进是退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司马懿会如此草率吗?

当然不会,按理说一支大军的统帅,在这种情况下再派出一些士兵前去侦察一番,或者先派一支先头部队组织一轮进攻,探一探虚实,可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他直接就挥一挥手,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在司马懿观察眼前情景的时候,部下已经急不可耐:“这一定是诸葛亮在故弄玄虚,属下请求带兵杀进城去。”

面对已经急于建功的部下们,司马懿并没有答应,他高声喊道:“诸葛孔明平生从不冒险,其中一定有诈,山中一定有伏兵,速速撤退。”

说着摆摆手命令部队快速掉头,一阵骚动过后,大军离去,只留下空中飞扬的一片尘土,蜀汉的这场危机就这样被诸葛亮的一场空城计彻底解除。

魏军离去后不久,诸葛亮为了防止司马懿重新杀回来,赶紧带兵离开西城撤回蜀汉腹地。

司马懿为何会不做任何侦察就草草退兵?真的是像他对部下们所说的一样“诸葛亮平生从不冒险,所以其中必定有诈”吗?非也,其实司马懿退兵,不仅仅是放过了诸葛亮,同时也是保全了他自己。

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对敌情进行了仔细的试探,如果探出来蜀军有诈,那他的部队轻则遭受一定伤亡重则全军覆没。

如果试探出蜀军没有伏兵,他把杀入城去生擒诸葛亮,那他就是替曹操除掉了心腹大患,就算班师回朝获得封赏,也会因为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被曹操杀害,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攻城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好的选择,于是他索性装傻,在部下面前假装没有看出来蜀军的虚弱,毫不犹豫地下令退兵,这样就完全保全了自己,就算被追究错误,顶多也只是个判断失误罢了,大军没有受损,曹操并不会治他的罪。

结语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对于他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有了用武之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不幸的是随时要揣度曹操的心思,想办法规避风险保全自己,不得不活得提心吊胆。

不过这种提心吊胆也即发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他等了大半生只等着曹操死后让司马家族独霸朝野,最后他做到了,在司马家掌管的天下中,司马懿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保全自己。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薛华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