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一个令印度痛不欲生的国家。
1971年3月15日,西巴基斯坦军队对谋求独立的东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镇压,史称“探照灯军事行动”,这成为巴基斯坦内战的开端。
西巴基斯坦的镇压,激化了巴基斯坦东西部的矛盾更引发了惨烈的冲突。对抗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同时,也导致近1000万东巴基斯坦难民涌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这给了印度浑水摸鱼的历史契机。
事实上早在巴基斯坦内战爆发之初,印度议会和国大党内就通过了主动作为并横插一杠的决议,并在印巴边境大举增兵,随时准备趁乱出击。
8月9日,印度同苏联签订《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正式结成准军事同盟,有了靠山的印度更加有恃无恐。为了确保战争胜利,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除对周边局势包括北方邻国干涉的可能性进行了细致分析,更紧锣密鼓地对美、英、法、德等国进行访问,以摸清西方国家的底牌。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印度于11月22日借口难民问题公然入侵东巴基斯坦。面对印度的野蛮入侵,巴基斯坦奋起还击,于12月3日对印度宣战,第3次印巴战争由此爆发。
巴基斯坦的被动应战正中印度下怀,因为蓄谋已久的印度早已磨刀霍霍,左右开弓的同时,重点目标直指东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等地牵制巴基斯坦的同时,印度从海陆两个方向将东巴基斯坦围得水泄不通,迫使东巴基斯坦面临的局面极其被动,不得不接受一败涂地的尴尬局面。
1972年1月10日,第3次印巴战争落下帷幕,东巴基斯坦正式脱离巴基斯坦自立门户,孟加拉国由此横空出世。
第3次印巴战争的胜利,令印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一方面,占巴基斯坦16%面积、56%人口的东巴基斯坦自立门户,令巴基斯坦元气大伤,从此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扩大,印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亚一霸;
另一方面,东巴基斯坦的独立,也让印度彻底打破了被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被动局面。
虽然印度始终自认为是英属印度的亲儿子,而且印度因为印度教徒人多势众的优势在独立之初就块头巨大。但英国从来没有给过印度更多偏爱,东西巴基斯坦的存在就是英国殖民者绑在印度腰上的紧箍咒,令印度每当想起自己的“绅士”父亲时就泪流满面,并动情地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
而今,东巴基斯坦远走高飞,印度终于逃出了巴基斯坦的手掌心,往后余生全都是柳暗花明。
但后来的印度,却长期在痛不欲生中无语凝噎,因为它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解救”的孟加拉国,像极了一颗分量十足的定时炸弹。
本来孟加拉国能够自立门户,全靠印度前后打点,所以孟加拉国对印度的“仗义出手”始终感恩戴德,这也是印孟关系友好的前提和基础。但一想到印度那吃嘛没够的难看吃香,以及闻之上头的浑身咖喱味,更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势同水火的基本现实,孟加拉国的心情一直很不美丽。
而当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随后更加强了对不丹的控制,孟加拉国的恐惧更加挥之不去。因为印度和锡金除了位置和体量不同,剩下的不能说很像,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更要命的是,印度之所以对锡金生吞活剥,对不丹严密控制,瞎子也能看出是剑指西里古里走廊。而走廊的另一边,是呱呱坠地的孟加拉国。
当年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英国将与缅甸关系密切的阿萨姆地区划入印度版图,但东巴基斯坦的存在却让印度本土和东北地区只剩下窄窄的西里古里走廊。虽然西里古里走廊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咽喉要地,但毕竟孟加拉国属于非印度实体,虽然孟加拉国能力有限,但一旦其他国家势力“趁虚而入”,印度必然如鲠在喉。
所以,对于印度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孟加拉国和西孟加拉合并,毕竟当年印巴分治时,西孟加拉邦就是尼赫鲁强行从巴基斯坦索取的结果,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印度不介意家里多添一亿多份手抓饭。
但孟加拉国千辛万苦从巴基斯坦独立的目的,绝不是成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为了维持可怜的独立自由,孟加拉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本国特有的人口资源对印度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反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子宫战争”。
早在英属印度时期,孟加拉地区就因地势平坦、气候炎热且水资源丰富等特点成为人口稠密的区域,英国殖民者也在这里发展出大规模的黄麻纺织产业。时至今日,加尔各答依然是印度著名的麻纺中心。
可以说,孟加拉国自古以来就人口众多,而且孟加拉人民该特别能战斗,“多生孩子少种树”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孟加拉国独立后推行鼓励生育政策,以行政手段强力推动人口增长,孟加拉国的人口一发不可收拾。
时至今日,孟加拉国人口高达1.6亿,放在14.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密度高达1265人每平方公里,远高于以人多著称的印度。
人口的疯狂膨胀,让印度还未将“锡金经验”如法炮制地复制到孟加拉国身上,就先感觉到了撑肠拄腹的饱胀感。毕竟对印度这样的人种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而言,多出1.6亿人,带来的只能是消化不良的痛不欲生。
不过印度似乎并没有担惊受怕,反而勇于主动挑战自我。鉴于东北六邦在印度社会的全面鄙视下与印度社会若即若离甚至渐行渐远,鞭长莫及的印度政府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引进孟加拉人在东北掺沙子”的思维。
毕竟,大量孟加拉人的涌入,在帮助孟加拉国缓解了人地矛盾的同时,也大大挤压了东北六邦原住民的生存空间。通过继承英国爸爸的搅屎棍精神,让东北六邦长期乌烟瘴气,印度终于实现了以浑水摸鱼强化控制的目标。
但问题是,孟加拉国人似乎从来不见外,东北六邦某种程度上成为孟加拉人的后花园和自留地,尤其是特里普拉邦,甚至成为移民数量超过当地土著居民的邦。面对“鸠占鹊巢”的局面,奉行“大印度教”主义的印度政府匆忙出台《公民身份修正法案》,将矛头指向广大穆斯林,大大激化了印度的宗教对立,也加剧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矛盾。
作为有声有色的“草鸡”大国,印度精英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经过70多年的努力,终于让开国之初左右逢源甚至八面玲珑的国际环境逐渐走向四面树敌甚至众叛亲离的境地。
因为1962年印度与北方大国战争的一败涂地,不仅开国总理尼赫鲁郁郁而终,彻底掉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尼赫鲁苦心孤诣十多年的有声有色“印度梦”也彻底烟消云散,印度也从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彻底沦为美苏两国的共享棋子。
而这场让印度军队跑出非洲角马迁徙队形的战争,也给了北方大国将影响力延伸到南亚的可能,并深深鼓舞了其它苦印度久矣的国家。于是,中巴关系迅速升温,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也敢于不拿印度当三哥,“双面打印”甚至“3D打印”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孟加拉国的“加盟”,无疑能实现“3D打印”到“4D打印”局面的历史性飞跃,东方大国援建的吉大港更成为孟加拉国腾飞的希望。
但孟加拉国一再表示激动不起来,虽然在独立建国后与巴基斯坦“化干戈为玉帛”,与东方大国的关系也相对友好,但两国中间却始终隔着好几重山。
究其原因,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遥想当年巴基斯坦内战期间印度将孟加拉国包围得严丝合缝的情况,孟加拉国就脊背发凉,所以才要拼命发动“子宫战争”。
但问题是孟加拉国人口一天天增多,但恐惧却一毫不少,4096公里的陆地边界,让印度的威胁阴魂不散,再加上英属印度时期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飞地,印孟两国的关系更加纷繁芜杂。
而且印度作为亚洲率先拥有航母的国家之一,有着比摩托车更娴熟的驾驶技术,孟加拉国的出海通道始终波涛汹涌。
对于孟加拉国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缅甸,但缅甸山高路远,虽然因为英属印度的不堪历史,缅甸对印度长期提防,但缅甸实力不足以对抗印度的嚣张,更无意和南亚产生更多交集。
虽然对于东方大国而言,进出印度洋的通道从不单一,比如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出海通道等,但作为太平洋沿岸国家,军事实力的投射速度必然不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印度。
所以,孟加拉国依赖印度,也只能依赖印度,边界、飞地、人口等问题的错综复杂,注定了孟加拉国完全不可能忽略印度的影响力。
而且在中印之外,美国的影响力从来都如影随形。从1960年强行租借了英国占领的迪戈加西亚岛并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在印度洋的势力范围就不可避免地被分割为“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三部分。
美国三股势力的存在,让印度想要将印度洋作为“印度之洋”的野心长期被压制甚至封印,这也成为沆瀣一气的美印两国“心心相印”的最大隔阂。
而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存在,不仅是孟加拉国对抗印度的重要依靠,更是孟加拉国平衡东方巨龙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但问题是,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早已延伸到印度洋,陆上和海上通道也联结到孟加拉国,使孟加拉国成为重要枢纽而受益匪浅,但这条经济先行的通道不足以令孟加拉国放手一搏。
概括来说,在中美印于印度洋展开“三国杀”的情况下,孟加拉国的处境尴尬且无奈。从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中印对抗主要集中在陆地边境,虽然印度有“向东看”的野心但奈何航母力不从心;而中美对抗则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地区。相比之下,孟加拉国相对边缘的区位,注定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孟加拉国虽然令印度痛不欲生,却只能依然与印度“痛并快乐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