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门头沟区上清水村,洪水过去已近半年,塌陷道路重新变得整洁干净,大水的痕迹正渐渐淡去。
输了4天液,80岁的韩世泽还是头晕,在两位医生搀扶下,他从床上坐起来,下地站了一会儿。 两位医生都是来自西城区北京市第二医院的专家,对口帮扶深山中的清水卫生院,为山区村民巡诊、义诊。
下乡医生,入户为老人义诊
1月8日,坐在沙发上的韩世泽突然头晕,去医院诊断后回家输液,几天了仍不见好,大部分时候都躺在床上,妻子和儿子照顾他,但他们也同样都是老人。
入户的巡诊医生让他们有些意外,上清水村常住人口不多,多是留守的老人,冬天的时候,许多老人也随儿女进城过冬,村里的人变得更少了。而2023年夏天的那场洪水之后,进村的外人也少了,除了偶尔路过的车,很少有人进入这个距离北京市区70公里的深山村庄。
北京市第二医院的专家们例外。早在2005年,北京市第二医院就和清水镇卫生院达成支援协议,北京市第二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到清水镇巡诊或义诊,清水镇三十多个村庄,每天最多可以走四个村庄,多数在村委会搭个桌子,就开始“摆摊义诊”,遇到行动不便的病人,也会入户诊疗。十多年中,韩世泽也曾去过村委会看病,但他没有想过,医生会到他的家里。
洪水之后,从2023年8月开始,来自北京市第二医院的专家们,长时间驻扎在清水镇,驻点时间大约有10天,除了支援镇卫生院的日常接诊外,他们还负责巡诊、转诊等工作。而在市区的北京市第二医院院部,常年为清水镇的村民们开通着CT、核磁共振等检查项目的绿色通道,还有常年预留的10多个床位。
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贯淼,在洪水之后,曾驻点10天,她发现,山区村庄缺乏的,不只是医疗设备、药品,更缺乏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的保健方法。
重建乡村,为村里造一所房子
海河“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之后,西城、石景山等北京9个平原区,与门头沟各镇、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和清水镇结对的正是西城。
据悉,在结对之后,西城区原则上每年为清水镇支持20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三年共安排1.8亿元帮扶资金。
和上清水村相邻的下清水村,是洪水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村口公路大面积损毁,村委会地基塌陷,村内多处房屋受损,临河农田被冲毁。
洪水后,下清水村委会搬到一处临时的办公地点,临时村委会原本是村里的综合活动中心,这里之前是村里的一块空地,盖起彩钢房后,平时做集贸市场,村里有红白事时,则是村民们摆流水席的地方。大水中,综合活动中心半数被毁,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全部被冲走,场地塌了一半左右,留下的一半上,还有几间房子,村委会就在这里办公。
在对口帮扶中,这处综合活动中心是首先援建的项目,几个月中,坍塌的场地被修复,1200多平方米的全新彩钢房重新建了起来,和原本的几乎一样。
1月11日上午,项目正式交付,这块村民们活动的地方,重新回到了下清水村。而随着春节的临近,这个原本的集贸市场和综合活动中心,也将重新热闹起来。
在下清水村,坍塌的公路已经重新连通,一条新的公路也已经通车,村里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就在今年秋季,村里的小米、藜麦等特产,也都被对口帮扶的单位购买,有了收入,更多恢复重建的工作也在继续进行。
修复场馆,红色村庄迎来游客
2023年10月,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口的“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重新开张,迎来了洪水之后的第一批游客。
田庄位于雁翅镇南雁路,是整条沟峪的最低处,这里曾经是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知名的红色村庄。
田庄地处深山,资源匮乏,曾经非常贫弱。2011年,村里开始发展红色旅游,从这间纪念馆开始,整理村庄、美化环境,打造民宿和餐饮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研学、住宿。2022年,村里收入400多万元。
洪水中,田庄道路冲毁、民宿停业、餐厅空置,村道上精美的路灯变成了废铁,汽车、大树、电线杆的残骸遍布村里,临河的农田大面积冲毁,纪念馆门口的广场、栏杆、台阶全部成了废墟,纪念馆内展陈被水浸泡,馆内进水一米多高,满是淤泥。
恢复重建中,对口帮扶的石景山区,和雁翅镇、田庄村共同决定,把纪念馆的恢复作为优先项目,尽快重启村庄的旅游产业。有了产业,村庄的生命力才能恢复,村庄的发展也可以延续。
重新整理广场,布设栏杆、重新设计展厅,布设展览内容……50多天的时间,这间京西深山里的红色场馆,被修复一新,门前的广场平坦如镜,馆内的展厅比原来更完善。2023年10月初,长假期间,纪念馆正式恢复营业。
据悉,石景山区在雁翅镇,目前已投入157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了6个交“钥匙”项目,并由区属国有建筑企业负责建设,目前所有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同时还为雁翅镇新打3口自备井、清洗水井20口,解决了全镇吃水问题。
如今,田庄村的村容村貌已大部恢复,随着春节的临近,更多的游客重新回到这里,探访灾后重建的红色村庄。而这个受灾之后的村庄,也在一点点修复伤痕,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