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智慧电网云平台联合实验室,研发满足用电终端用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氢能储运装备联合实验室,瞄准建设新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打造钛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整合应用……今天下午,一场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演了校企的双向奔赴。
这场由成都市新津区和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共同举办的四川碳中和院士专家畅享会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以“跨界电能创新 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通过政府搭台,促进“校企双进 找矿挖宝”,聚焦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构建和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深度交流探讨碳中和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会上,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与新津当地的格力钛、四川众信通用电力和中材成都签署了校院企地合作协议,并正式揭牌组建联合实验室,围绕智慧电网、钛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氢能储运装备等方面展开科技攻关,将研究和应用瞄准了前沿产业。
组建智慧电网云平台联合实验室
搭建泛在电力物联网
作为实践主体,新津企业在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足了功夫,那么,联合实验室具体要创新什么?又将如何为生产服务?如何推动成果转化?……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能源企业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将初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与四川众信通用电力有限公司将成立智慧电网云平台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满足用电终端用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以推动传统产业在电力能源数字化的转型发展。
“四川众信通用电力有限公司凭借电力制造的传统优势,已研发出符合广大民营企业的电力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众信通用电力云平台的业务功能在不断延展同时,建设更广泛、更可靠、更快速的管理平台。”四川众信通用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霞说。
据介绍,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上,众信通用电力有限公司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装置,已形成以市电电源为主、光伏发电为辅、储能装置调峰的企业级微电网。
值得一提的是,众信通用的电力数据云平台,为促进成都市园区虚拟电厂建设也提供了试点基地。
组建钛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
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整合应用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格力钛有限公司组建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钛酸锂电池材料研究,制备高性能的钛酸锂负极材料,以达到降本增效,提升产品性能的目的。”据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科研院长周步祥介绍,实验室还将开展氢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研究,应用于交通车辆、储能系统、无人机等领域。
“格力钛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电池的研制,在今年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储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但进一步大规模生产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通过新津政府牵线搭桥,此次与四川大学开展合作,将助力企业解决规模化生产问题,最终实现年产5000吨电池级偏钛酸和500吨钛酸锂的目标,为未来钛酸锂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撑。”据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董锋说。
氢能储运装备联合实验室
建设新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
“联合组建‘氢能储运装备创新联合体’,目标就是要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五大能力,建成一个集氢能材料开发、氢储运技术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技术咨询服务、测试检测配套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西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何太碧说。
中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联合体基于氢气储存、运输、加注等关键环节,每年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2~3项,可为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约1500万元,助力企业新增收入约1.5亿元。”
据记者观察,现场揭牌的三家校企实验室,均与绿色低碳的新兴前沿产业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会长石碧也在会上表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助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壮大新兴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成都正积极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制高点,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展开核心技术攻关,组建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成都已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46个、高等院校65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将突破 1.3万家,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2600亿元。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则是现代产业飞速发展的强劲支撑。当前,新津正依托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库,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沟通平台,持续推动“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已先后组织110余家企业走进中国农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聚焦新能源、绿色食品、轨道交通等领域,精准匹配高校院所和在地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