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很轻,脑子很灵?为何东盟没有和欧盟一样追随美国跳上反华贼船?

年纪很轻,脑子很灵?为何东盟没有和欧盟一样追随美国跳上反华贼船?

00:00
14:00

东盟,一个务实的国际组织。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后,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作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深刻改变了东亚、亚太乃至世界的既定格局。

然而,也正是因为新中国昂首迈入大国序列,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才加紧了对新中国的围追堵截,使得新中国的国际环境更加险恶。

鉴于在朝鲜半岛遭遇了新中国的迎头痛击,于是贼心不死的美国开始转移阵地,除了继续和蒋帮沆瀣一气,更以防止中南半岛“泛红”的名义支持在二战后卷土重来的法国殖民者,而在筋疲力尽的法国狼狈撤军后,美国随即开始大力支持南越,越南大地再度云诡波谲。

当然,作为在资本主义阵营一呼百应的超级大国,美国极端重视拉帮结伙,除了接受韩国的请缨赴越南烧杀抢掠,美国更拉拢了法国、巴基斯坦等国在1954年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

从二战结束以来,为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在亚欧大陆周边陆续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确保了围堵的严丝合缝。不过,相比于其它两个组织尤其是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似乎太过名不副实,毕竟除了泰国和菲律宾,大部分国家根本就不是东南亚国家,所以这样一个“不接地气”的组织,到底能给东南亚办多少实事?

事实证明,除了给美国侵略越南的第二次越南战争遮羞,“东南亚条约组织”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各成员国逐渐消极,并在1975年美国从南越卷铺盖滚蛋后,于1977年寿终正寝。

但问题在于,黑恶团体可以解散,美国势力也可以滚蛋,但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不能改变。

事实上早在“东南亚条约组织”貌合神离的1967年8月8日,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五国会长就齐聚泰国首都曼谷,并签署了《曼谷宣言》,宣告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正式诞生。

虽然没有看到美国的身影,但美国的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毕竟菲律宾是美国在亚洲的“亲殖民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作为昔日英国的殖民地,也随着英国拜倒在美国牛仔裤下的卑躬屈膝情不自禁地和美国一个鼻孔出气,印度尼西亚作为曾经的荷兰殖民地,也随着西欧对美国的亦步亦趋而成为美国的忠诚小弟,唯一不可靠的反而是近代以来幸免于被殖民灾难且左右逢源的泰国。

因为东盟的成立基本就是美国的一手建立,所以虽然东盟表面上坚持发展经济共同富裕,不做美苏争霸的阵地,但却不得不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拥有着与“东南亚条约组织”雷同的意义,那就是“反华反苏”,成为美国立足东南亚的重要阵地。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东盟非但没有和欧盟一样成为美国呼风唤雨的王牌小弟,反而竭尽所能虚与委蛇,甚至与美国的宿敌中国眉来眼去。

美国就奇了怪了,同样是美国一手撑起,为何东盟就不能追随欧盟亦步亦趋?

其实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静夜史认为并不稀奇,因为东盟毕竟不是东盟,而且中国对东盟的影响远比俄罗斯之于欧盟。

相比于几乎囊括半个欧洲的欧盟,东盟在亚洲的比例可谓不值一提,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直接原因在于亚洲空间跨度巨大,彼此特征迥异,根本不可能凑在一起。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东盟作为经济联盟,却没有与野心对应的经济实力。

虽然冷战后的欧盟,在美国持续不断的“修理”中逐渐学会了顺从,基本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自力更生梦”。但不得不承认,欧盟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不仅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在二战后几乎失去所有殖民地,靠着大海时代以来的强取豪夺,欧盟也能活得很精致。如果加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数百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欧盟的强大就更让其他国际组织望尘莫及。

所以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各国才有加入欧盟吃香喝辣的澎湃动力,这是欧盟能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尤其是推动“东扩”的最大前提。

相比之下,东盟各国基本都是战后才白手起家的第三世界国家组合体,彼此最大的共同语言就是大家基本都曾是列强的殖民地。

而在发达国家靠着一次次的科技革命不断拉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差距,同时建立了难以突破的“剪刀差”掠夺体系,第三世界后来居上甚至弯道超车都无比费力。即便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7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新加坡太小,根本不足以以点带面。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地利”。

所以,相比于欧盟,东盟的经济实力总体就令人着急,越南、老挝、柬埔寨等新成员的加入,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东盟增加“匹配度”的政治意义,毕竟“东南亚国家联盟”,有义务拉着所有东南亚国家凑在一起。

而这种基本不是靠经济吸引力成长的经济组织,有啥前景实在是不言而喻,想成为下一个欧盟就更是名副其实的梦呓。想要吸引周边经济实力更强的国家入局,东盟的实力实在是尴尬至极,事实上就连印度这样的角色也对东盟提不起兴趣。

更尴尬的是,除了经济的不给力,东盟在成长轨迹上也无法和欧盟类比。

大航海时代推动了美洲的发现,使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最终异军突起。虽然美国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但主流白人基本都来自西欧的迁徙,尤其是爱尔兰裔。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美国打击欧盟从来不遗余力,但两者却基本保持了难以割裂的血脉联系。

再加上虽然双方的经济发展轨迹迥异,但作为工业革命后崛起的国家,它们在技术垄断等方面的合作异常紧密。

相比之下,东盟作为东方国家的组合,首先就被高高在上的美国看不起。虽然没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美国对待东盟必然不可能像欧盟那样“亲昵”。

因此,美国对东盟的收割或打击,也比对欧盟的打击更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1997年掀起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东盟各国深切感受到了美国的罪大恶极。

所以,就像“寒门”也是“门阀”一样,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东盟是真正的“想做牛马而不得”,想要成为欧盟这样的头号小弟,东盟都达不到最低的定义。

但在受美国巧取豪夺的问题上,美国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确保经济拉胯的东盟也能感受到美国镰刀的锋利。

毕竟相比于经济更强大的欧盟,收割东盟虽然获利不多,但难度系数极低,是美国官方指定的战略冤大头。

而欧盟在被无情剥削的情况下,除了掉血,还不得不面临着缺乏安全感的问题。虽然“孩子有危险时,爸爸是保护神;孩子没有危险时,爸爸就是其他的危险”,只要美国不打东盟的主意,东盟就安全无虞。但问题是美国从来不会安分守己,虽然不会将炮口对准这些亲爱的韭菜,但却会在东盟周边上蹿下跳地搞事,确保东盟能及时掉进坑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盟“疏美亲华”也就不足为奇。

相比于美国的“苦心孤诣”,东盟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从前111年汉武帝消灭南越并将统治力延伸到越南北部开始,中原王朝就和东南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是在汉武帝时期,远至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成型,东南亚是名副其实的必经之地。

虽然千百年来,靠小农经济支撑的中原王朝始终对海洋不够重视,但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盛不衰,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等地谋生创业,他们就是现代华侨的先祖,而华侨也成为中国和东南亚血脉联系的最佳载体。

虽然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爆发过多次军事对抗,但客观上也推动了双方的民族融合。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殖民者的疯狂入侵,一度割断了中原王朝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除了藩贡体系的终结,西方殖民者的文明渗透使得很多国家逐渐“黄皮白心”,与中国的关系也若即若离。更恶劣的是,为了便于殖民统治,西方殖民者有意挑唆当地华人华侨与土著居民的矛盾,这为一系列的反华惨案发生埋下了祸根。

可以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彻底改变了东南亚的内心,增加了与中国的离心。

但即便如此,东盟还是作出了和中国越走越近的历史性决定。之所以有如此“江山北望”的心,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东南亚是中国的南大门。

从三次对越用兵的情况来看,新中国不允许南疆出现一个威胁国土安全的强权,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的底线。而美国最喜欢的,就是在东南亚以及南海搞事情,让东南亚周边风起云涌。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东南亚必将不得安宁。毕竟美国综合国力鹤立鸡群,而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将帅见面”的结果就是作为棋盘的东南亚无法独善其身。

所以,从东盟的角度来看,尽可能地避免和美国走近,甚至携手中国将对峙钱推到远离东南亚的第二岛链甚至第三岛链附近,无疑符合东盟的安全标准。

另外,由于东盟大部分国家基本没有赶上二战以来的两次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将成为东盟各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所以,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考虑,东盟最终选择和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国站在一起。

当然,以当前的国际环境,东盟依然有些许的身不由己。相信未来随着新中国伟大复兴的一日千里,东盟必将更有对美国说不的底气。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ockgod3417

    搁这玩说唱呢,句句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