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提出鼓励入网食品经营者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办法自2月1日起施行。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当下外卖门店后厨直播参与者寥寥,效果也参差不齐,对买卖双方来说,不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为不见面,所以不透明,这是当下外卖行业的痛点之一。后厨直播的出现,就是为了将厨房卫生、食品安全推到公众监督的“台前”,实现食品加工可视化,从而提高网络餐饮服务品质。并且,商家公开后厨,还可以获得相关认证,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2015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配合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在全国推广“明厨亮灶”工程。2023年,上海建成了1000家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店,全市已完成超过3.8万户。
然而,在已经开通后厨直播功能的商户中,实际情况却是“叫好不叫座”。尽管这与当下后厨直播参与者寥寥、工程尚未形成规模有关,但更多原因在于“主演”们不够给力。有些商户设置了不开启摄像头,空有公开直播的噱头;有些抬高镜头或对准墙角,让消费者“看了个寂寞”;有些则干脆说设备成本太高,明确不会开通直播。
纵然食客有一千个看直播的需求,商家也有一万个不开直播的理由。双方玩起“捉迷藏”,套路一深、猫腻一多,后厨直播难免会热热闹闹开场,稀稀拉拉散场。
事实上,“明厨亮灶”工程变得模糊,症结不在于成本——毕竟,相关设备成本逐年下降,部分地区还有专项补贴,商家自掏腰包但不至于“肉疼”,究其根本还是动力问题。上海市此次推行的相关方案,本质上只是一项鼓励性条款。就算商家拒绝开直播,或在摄像头上动手脚,消费者乃至有关部门,想要曝光监督并严查严惩,也多少放不开手脚。
同样地,商家开通后厨直播可以获得特殊标识,究竟有多大意义?有了认证标识,就能为其安全性背书吗?除了商家积极性不高,又有多少人会去看直播?认证标识对食客点餐,能起到参考作用吗?效果不直观、用户不买单,再好的技术也显得“鸡肋”。
现在遇到的问题,正是往后调整的方向。后厨直播实现全覆盖,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倒逼后厨直播的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介,给予优质商户流量加持、好评回报等鼓励措施,形成激励示范效应。一言以蔽之,“明厨亮灶”工程应有更刚性高效、奖罚分明的制度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后厨直播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把眼光放到“厨里厨外”,才能不再有食品安全“隐秘的角落”,叫好又叫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