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文化》。
在福州,无论高门大院、穷街小巷,到处都可见到楹联的身影。一副副对联可谓是繁花似锦、精彩纷呈,是值得我们挖掘探寻的闽都文化宝藏。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福州的楹联文化。
楹联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俗称对子、对联。它分为上联和下联,字数多少不定,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十分丰富。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算起,楹联在中国已有约一千年的历史了。
福州的楹联文化土壤特别肥沃,是楹联创作的繁荣之地。在福州北郊茶园村宋朝墓葬中,出土了四副铭旌挽联,其对仗、平仄都很讲究,被中国楹联学会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楹联。
从明代开始,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往来,民宅官衙,亭台楼阁,楹联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建筑物上。清代楹联进入鼎盛期,不论内容上的拓展还是艺术上的成熟,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楹联名家除了文人学者,还有朝廷重臣。福州就有林则徐、沈葆桢、陈宝琛、严复、林纾等名人,可谓群星璀璨,高手如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楹联学学者,福州人梁章钜。他编著的《楹联丛话》,保存了历代楹联资料,建立分类体系,首创联话文体,是我国最早的楹联学专著。《楹联丛话》在当时即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其后他又写出了《楹联续话》《楹联三话》等多部关于楹联的著作,形成了“楹联丛话系列”,为中国楹联学的创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楹联学开山鼻祖。
福州古建筑,包括房屋住宅、楼堂馆所、寺庙宫观、宗祠宝塔等,往往都有楹联在上。如三坊七巷小黄楼楹联:“一代福人居福地,千秋黄巷重黄楼。”林则徐祠堂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鼓山涌泉寺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等等,都是传诵一时的福州名联。
以楹联为纽带,我们可以从中探测福州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它们镌刻着闽都文化的辉煌历史,蕴含着闽都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着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