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法治的细节》15、优势证据与合理怀疑:锤杀案中的证明难题

转述《法治的细节》15、优势证据与合理怀疑:锤杀案中的证明难题

00:00
14:44


转述《法治的细节》15、优势证据与合理怀疑:锤杀案中的证明难题


您好,感谢您听到我,我是晓书童,本节目由喜马拉雅出品。我正在为您转述《法治的细节》,作者罗翔。
这期节目要聊的话题是:一个锤杀案中的证明难题


案情是这样的,2020年7月8日晚上,重庆45岁女子刘某会的再婚丈夫蒋某银想要性侵她女儿,被她制止,随后刘某会便遭到丈夫的殴打。等到半夜4点,刘某会持铁锤将丈夫打死在了床上,最后被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该女子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成为庭审焦点。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者在案发当时是否已经睡着?如果没睡着,不法侵害就仍然处于正在进行中,刘某会的行为就可能论以特殊防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死者已经睡着,那么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刘某会的行为可能就属于事后防卫。


当然,事后防卫并不必然属于故意杀人,如果出现认识错误,属于假想防卫,也可能以过失或意外事件论处。控辩双方对于死者是否睡着争辩不休,有学者认为如果公诉方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死者蒋某银在案发当时已睡着,不法侵害确实已经结束,就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


对于这种观点,学界也不乏质疑的声音。这里涉及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的问题。证明责任一般可分为提出责任与说服责任。前者指当事人提出证据使自己的主张成为争议点,后者则指主张一方提出证据说服审判者的责任。法律问题不可能像数学公式那么精准。


当前,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在世界范围都存在争议:


第一种是犯罪构成标准。


这种标准认为控辩双方都应承担提出责任与说服责任。这种标准主要盛行于普通法系,尤其是美国。


普通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包括本体要件与辩护要件,本体要件包括客观行为和主观意图,辩护要件包括各种辩护事由,如正当防卫、认识错误、精神病等。


这种犯罪构成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民间司法资源对抗国家的刑罚权,发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积极性,在动态中实现国家权力和个人自由的平衡。


控诉方对于本体要件要承担两种证明责任。首先,要对本体要件的每个要素提出相应的证据;其次,其证明标准还应达到超出合理怀疑的程度。对于辩护理由,普遍认为应当由被告方提出辩护理由,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比如证明行为是正当防卫。


当然,被告方所提及的证据只要让人相信,控诉方关于本体要件的证明存在合理疑点就可以了,也就是引起了合理怀疑。如果他不提出相应的证据而仅提出申请,法官就不会将此主张提交陪审团裁决。


比如,张三在光天化日下杀人,最后他辩解说:“我以为对方是只猪。”这种认识错误的辩解太过荒谬,根本没有达到引起人合理怀疑的程度,法官完全不会考虑。但如果张三的辩解是:“我当时在猪圈旁边走路,有只猪拱我,我非常生气,拿石头把猪砸死了,后来才发现是个披着猪皮的人在猪圈里面体验生活。”如果存在相应的事实,这个辩解就可能达到了合理怀疑的程度,就可以作为辩护理由供法官考量。


对于辩护理由的说服责任,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些司法区认为,被告方必须提出优势证据。用百分比来说的话,如果说合理怀疑大概是30%的可能性,那么优势证据就得是51%的可能性。但也有不少司法区认为,被告方无需承担说服责任,只要提出存在正当防卫的辩护理由,达到让人产生合理怀疑的程度,那么就应该由公诉机关承担超出合理怀疑的说法责任来反驳辩方的理由。


第二种标准是无罪推定原则。


这是刑事诉讼中的基本原则,指任何人未经法定程序并依实体法被确定有罪以前,都应当被推定为无罪。


根据无罪推定标准,控诉方须承担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证明被告人道德上可谴责性的所有要素。无罪推定标准反对区分本体要件和辩护理由,要求被告人承担说服责任是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标准在大陆法系比较普遍,比如德国,其犯罪构成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依次递进的结构组成。控诉方不仅对构成要件该当性负有提出责任和说服责任,同时如果由该当性推定成立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出现疑问时,不论这种疑问的产生是因被告人的主张和举证引起的,还是因控诉方提出的证据而引起,都应当由控诉方承担说服责任,如果控诉方不能排除这些疑问,法官就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


这两种标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犯罪构成标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本体要件与辩护理由的界限并不清晰,导致证明责任在分配上的困惑。从表面上看,本体要件是肯定性的入罪要件,辩护理由是否定性的出罪要件,黑白之间,泾渭分明。然而,在具体操作时两者往往存在中间地带。如果认为辩方需要承担辩护理由优势证据的说服责任,那么证明责任就可根据情势任意分配。


比如被告人不在场,这似乎是对本体要件的否定事由,那它是本体要件,还是辩护要件?又如认识错误,这将导致犯罪故意的排除,这是本体要件,还是辩护要件?这都存在争议。


因此,立法者完全可能将本体要件贴上辩护理由的标签任意分配证明责任。比如,立法者既可以将强奸罪中“被害人的不同意”作为本体要件,从而由公诉机关承担超出合理怀疑的说服责任,也可以将其视为辩护理由,由被告方提供优势证据对此加以证明。


正是因为这种困境,所以无罪推定标准反对区分本体要件和辩护理由。不少原来采取犯罪构成标准的国家,如普通法系的英国和加拿大都基本上都倒向了无罪推定标准,认为对于辩护理由被告方只负有提出责任,而不应承担说服责任。


根据无罪推定标准,控诉方必须承担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责任,而被告方不需要承担任何要素的说服责任。从表面上看,在与犯罪构成标准的对决中,无罪推定标准似乎大获全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首先,无罪推定标准存在大量的例外规则。


比如加拿大和英国法律和判例中却仍有大量要求被告人承担说服责任。


比如说英国在2003的《性犯罪法》中规定,在法定强奸罪中,被告方必须提供优势证据说服陪审团相信他以为女方年龄已经达到16岁。


其次,无罪推定标准让控诉方承担的举证责任过重,往往矫枉过正,导致立法者取消某种辩护理由,这对于被告方更为不利。


比如,在性侵犯罪中,得到女方同意是一种辩护理由,有些地方为了规避控诉方的证明责任,而将此罪完全视为暴力犯罪,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暴力行为,性行为就构成犯罪,得到女方同意不再视为一种辩护理由。


这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帕特森案所指出的:正当程序条款不能让国家置于这样的选择:或者抛弃这些辩护理由,或者为了取得有罪判决而反证辩护理由不存在。普通法系之所以想撇开传统的犯罪构成标准,就在于如果辩护理由都由辩方承担优势证据的说服责任,这对辩方会非常不利。但是如果按照大陆法系的做法,彻底地倒向无罪推定,辩方无需承担任何辩护理由的说服责任,那么又可能矫枉过正,导致立法机关干脆在法律上取消某种辩护理由。


稳妥的方法是在两种标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合理的证明责任标准要同时符合诉讼公正和效率的要求,兼顾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诉讼使命。


首先,它应当合理地区分本体要件和辩护要件,尽可能地避免两者之间存在过多的模糊地带。


其次,能吸收无罪推定标准的合理成分,避免其不足。与犯罪有关的要素原则都应由控诉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方只对例外事由有一定的证明责任。同时,控诉方按照理性的客观一般人的标准证明被告人有罪,被告人主观所独知的个别化事由应当由其自身承担证明责任。


因此,犯罪构成理论应当体现这种原则与例外、客观与主观的层次性要求,从而合理分配证明责任。借助大陆法系的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可以弥补普通法系的不足。这种犯罪构成理论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依次递进的结构组成,不仅能够比较清晰地区分本体要件和辩护要件,还能体现证明责任所需要层次性安排。


行为一旦具有构成该当性,就可推定具备违法性和有责性。控诉方通常只对犯罪构成该当性承担证明责任而无需证明违法性和有责性。只有当诉讼中出现了或者被告方提出了违法阻却事由或责任阻却事由可能存在的证据,使得违法性和有责性的推定出现了疑点,控诉方和被告方才可能出现证明责任分配的问题。


具体而言,当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推定具有违法性和有责性,因此就要从反面来看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如果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也就无需再进行下一步判断。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的判断是一种客观一般人的判断。


如果行为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那么就要深入行为人的内心深处,进行有责性的判断,也即要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责任阻却事由,这种责任判断显然是一种主观化的个别判断。同时,大陆法系对于犯罪排除事由分为违法阻却和责任阻却,正好对应于普通法系的辩护理由的正当化事由和可得宽恕事由的区分。


违法阻却和责任阻却没有必要采取同样的证明责任标准,毕竟前者是一种一般化判断,后者是一种个别化判断,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个别化状况。对于前者认定而言,控诉机关有优势,但是对于后者的认定,辩方自身有优势。 


总之,法律永远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如果辩方无需承担任何辩护理由的说服责任,这对控方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物极必反的结果反而会导致辩护理由的取消,给辩方带来更大的不利。因此,稳妥的做法是将辩护理由区分为违法阻却和责任阻却,辩方对于违法阻却事由没有说服责任,只要承担合理怀疑的提出责任。但是对于责任阻却,辩方依然需要承担优势证据的说服责任。


回到节目一开始我们提到的案件,对于死者是否睡着,辩方只需要提出让人产生合理怀疑的证据,主张蒋某银仍然处于清醒状态,如果公诉方没有超越合理怀疑的证据反驳辩方的主张,那就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认定,认为不法侵害仍在继续,从而认定本案属于正当防卫。


人类事务千变万化,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法律所追逐的正义是有限的。法律的正义不可能是完美的正义,有时追求最优选择反而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们希望本案在现行的法律的框架内能够寻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选择,让民众朴素的直觉与法律的专业判断不会相去甚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书童频道

    今日金句,欢迎评论、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