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武菌在看台军演习的新闻报道时发现,台军炮兵在射击的时候,火炮身管是在一个小框子里的,这个小框子是由左右两根插在土里的细杆和两根横向的短杆组成。
然后,军武菌顺手就查了一下网上对这个是什么说法,果不其然,有人就说这是由于台军技术落后,没有自动化火控和指挥系统,只能用架杆搭框这种原始手段来瞄准。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这真的就是个搞形式、搞表演用的把戏吗?
据《中国日报》报道,2007年10月12日,南非在北开普省洛哈特拉陆军学校举行了一场海陆空三军的年度联合军事演习,参演兵力大约有5000人。
当时正准备进行双管35毫米高射火炮的实弹射击训练,结果其中一门火炮出现了卡弹现象,正当士兵准备排除故障时,一枚炮弹被误射,导致装满弹药的火炮失控。
火炮一边旋转一边扫射,士兵试图关闭火炮的自动控制系统但无济于事,等他们彻底控制住局势的时候,已经有10人死亡,14人受伤,而后来军方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因为炮兵没有插好射击限制器。
这个射击限制器其实就跟台军火炮上的井字框有很大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火炮的弹道,另一个是火炮的射界。
大家知道,传统火炮是使用火药燃气来推动弹丸,使其在空间中产生一定的运动,最后命中目标的。
弹道就是弹丸运动的全过程的轨迹,就是从弹头开始运动一直到弹头停止运动这段时间内弹头所走过的轨迹,就专门研究这段轨迹还衍生出了三门学科。
一个是研究弹丸在发射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在炮膛内运动规律的内弹道学,一个是研究弹丸脱离炮口至炸点阶段内,在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下运动规律的外弹道学,再一个就是研究弹丸命中目标后,弹丸在目标内运动规律的终点弹道学,而基于炮兵射击角度的话,就得主要讲外弹道学的相关内容了。
火炮发射后,弹丸在飞离炮口后还要受到突然喷出膛内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的作用,会逐渐加到最大速度,此后,在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影响下,弹丸速度逐渐降低,弹道会呈现为一条不对称的弧形曲线。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落角(弹丸落点弹道切线与通过炮口的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20°的弹道叫低伸弹道,大于20°的弹道叫弯曲弹道,像无后坐力炮这类直瞄火炮就是典型的低伸弹道,而迫击炮这种就是典型的弯曲弹道。
这就跟我们平时投篮一样,都是抛物线轨迹,一般情况下,弹道越高,射程就越近,相应的弹着点角度就越大。
还有一个是火炮的射界,这是指炮身俯仰(高低)和水平回转(方向)的最大允许范围。它主要跟火炮的技术性能、弹道性能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这个射界又分为下面几种:
高低射界,是指炮身俯仰的最大允许范围;方向射界,是指炮身水平回转的最大允许范围;火炮死界,是指火炮由于结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空间区域;火炮安全射界,是指步兵和炮兵、坦克和炮兵协同作战时,步兵、坦克距离炮兵射击目标边缘不构成自伤危险的最小距离;火炮禁射界,也就是为保证己方安全而规定的火炮射击不得超越的方向和高低角界限。
为什么讲这些呢?
这是因为火炮的高低射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炮弹道在垂直地面方向上的极限,方向射界决定了火炮在不动位置情况下火力覆盖的范围,而火炮死界、火炮安全射界和火炮禁射界则为火炮划定了射击禁区。
也就是说,在实弹射击的时候,火炮肯定不能随心所欲地想打哪儿就打哪儿,而是要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
像2016年12月1日的《解放军报》上就刊登了一则报道,谈及南部战区14集团军某机步旅要组织炮兵实弹射击演习,结果经过战区陆军和民航空管局等单位共同协调,在申请到空域后才得以正常实施。
炮兵打靶需要民航部门审批,可以看出来那次发射的弹药最大弹道高度应该是到达了民航客机的常用区域。
要知道当时14集团军机步旅装备的是122毫米轮式自行榴弹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炮兵旅装备的是130毫米加农炮、152毫米加榴炮和模块化122毫米火箭炮。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D-20型152毫米榴弹炮、D-30型122毫米榴弹炮在发射普通弹时,达到最大射程时高度分别达到6580米和7600米,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发射OF482高爆弹时,在极限射程27.5千米时,弹道高度达到了11200米。
现代火炮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弹药,会在发射之后几秒钟点燃火箭增程发动机,大大提高弹丸初速,而相应的弹道高度也会大幅度提高,并且射程越远,在接近极限射程的时候,弹道高度就会越高。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M-46型加农炮,发射同样弹药的时候,在20千米时的弹道高度为仅2690米,而射程增加7.5公里后,弹道高度直接骤增破万米。
所以,参照这几种与我军装备的火炮类似的火炮弹道,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当时应该是使用了火箭增程弹药,使得弹道高度提高到了至少一万米以上,这自然会涉及民航飞行安全问题了。
像14集团军组织炮兵实弹射击演习要申请空域这样毕竟是个例,不然也不会当作新闻来报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炮兵部队在实弹射击时还是要受很多限制的。
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进步,很多原来空旷无人的炮兵靶场周围,现在都充斥着大量居民点或工业区,如果不对火炮射击加严格限制,实弹射击很容易偶发误射,伤及无辜,还有就像上面讲的那样危及民航安全。
而且陆军演习和作战时,落弹区旁边就是兄弟部队的情况很常见,炮兵实弹射击时如果不加限制,如果偶发错误装订诸元现象,就会导致炮弹飞出预定区域,造成误伤事故。
而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限位杆来限定身管的位置,这个限位杆的学名叫做“射界射向限制杆”,用于在人口稠密区组织实弹射击,为防止阵地误操作(比如装错大分划),危及目标区安全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我们知道,火炮上有高低机和方向机,高低机用来调整火炮炮管的俯仰角,方向机用来调整火炮身管的水平方位。
在实弹射击和实兵演习时,用标杆限制火炮射击时的最高射角和最低射角,以及左右方向的最大射界,把火炮的方向和标尺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就能防止射击时操作失误。
当炮手错误装填射击诸元时,摇动的炮管就会碰到限位杆,以此提示炮手,限位杆根据靶场落弹区的情况而设置,可大可小。
使用限制杆可以防止出现炮手失误危及安全,在炮兵部队应用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在世界各国军队都有广泛应用,我军炮兵也不例外。
在解放军的火炮兵器操作教程中,对这种限位杆的设置都是有着明确要求的,当火炮手摇瞄准时,需要用木栏杆或者其他就便器材设置固定的安全架,以限制火炮在禁射范围里射击。
例如上图这门我军的83式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限位杆就设置的非常狭小,这说明该靶场面积比较紧凑,周围环境复杂,需要严格限定火炮的射界和射角。
除了地面火炮,高射炮往往会有自动射击模式,而由于高射炮的防空任务要求它不可能像地炮一样使用固定的木框当做安全架,毕竟它的俯仰角度实在太大,只能使用在炮的两侧各插一根限位杆来标示方向禁射界。
而确定高低禁射界则要用到射角控制器,这东西就是个安全措施,不同火炮类型的控制器不尽相同,像双管37毫米高炮的射角控制器控制器就是一个卡在俯仰机构齿轮上的铁卡子,而100毫米高炮则要复杂得多。
就安全角度来讲,这种射角控制器当然没问题,但是用不好的话也会贻误战机,像《解放军报》在就曾报道过这么一个事。
报道称,在一次实弹射击中,解放军某旅自行榴炮营一名炮长测算失误,炮弹大幅偏离目标区域,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捏了把汗。
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该营随即规定:每次射击地域明确后,在各炮俯仰角和水平角上,安装用粗铁丝制成的简易限制器,使炮口在限定幅度内调整,防止误操作。这个简易装置因此被称为“火炮射角限制器”。
然而,在2015年的一次演练中,担负火力支援任务的火炮装上了“火炮射角限制器”,但射击任务完成后,密林中突然冲出3辆“敌”坦克,对着他们的炮阵地就是一阵射击。
事发突然,营长立即命令各炮“近距直瞄射击”,然而受限制器所限,火炮无法调低炮口,炮弹打成“飞弹”,贻误了战机。
事后,该旅痛定思痛,对这种不符合实战要求的现象就行了查纠,最终在2016年的实兵实装演练中摆脱了“火炮射角限制器”的束缚,能够对全射程范围内目标快速实施打击。
当然了,这种限位杆也能用在实弹操演中,作为防止炮弹打飞影响演习效果的预防措施,你看台军对海火炮实弹射击操演的话,海上落弹区周边很开阔,根本不存在误伤误炸的风险。
按说他们根本不用刻意地限制炮口射界和射向,但是架设了这个框就是怕万一打偏了影响观礼台的观看效果。
说到这儿,军武菌还是挺能理解台军炮兵的,毕竟这些老掉牙的火炮能撑到现在确实不容易,能不能扛得住解放军揍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政客们看到这阵势,也好给他们壮壮胆不是?
一楼大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