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岁末寒冬至 禽鸟萌动向阳春|万物有时·物候志

小寒·岁末寒冬至 禽鸟萌动向阳春|万物有时·物候志

00:00
06:12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漫步街头,当感觉到节日的氛围愈发浓厚时。1月6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就随着萧瑟的寒风一起到来了。小寒的到来,是在提醒着人们,农历的一年几乎走到了岁尾,新年已经近在眼前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表明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但在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意为小寒时节的气温,要低于大寒时节。同时,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细看小寒的物候,全部与禽鸟相关。其意为:小寒开始的第一日到第五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又五日,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开始筑巢;又五日,“雉”为山鸡,“雊”意为鸣叫,山鸡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走进小寒的物候中,就能感受到古人眼中自然界产生的微妙变化。

《枫鹰锦鸡图》轴,南宋,李迪作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禽鸟得气之先”

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节气

“禽鸟得气之先”,在清代纪昀所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了一则“鸡报恩”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而纵看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

“小寒渐有北归雁,话与飞翰同一过。”在宋代诗人刘攽的笔下,他敏锐察觉到了小寒时节大雁的迁徙,在这天写诗给济州的朋友。在古人的眼中,小寒时节的初候,此时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在阳气即将回升的节点,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从节气雨水到白露,再从寒露到小寒,翻开二十四节气中所包含的七十二个物候中,能够发现,其中有四个节气的物候,与大雁或鸿雁的迁徙相关。大雁成为节气中,提及次数最多的自然现象。于是,雁也成了古时农家们判断农时和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成为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重要的生物标识,被古人作为节气征候。

小寒节气,正是天寒地冻之时,但在古人的观察中,喜鹊在小寒后已经开始准备筑巢了。唐代诗人元稹曾写下“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的诗句,可见小寒后阳气上升,鹊鸟在河边拾食,一会儿又衔着紫枝,回到树梢头,继续建造自己的新家,忙得不亦乐乎。

将目光放到小寒的第三候中,还能看到禽鸟“雉”,即雉鸡,俗称野鸡、七彩锦鸡、山鸡等。这种有着绚丽外表的禽鸟,带给古人视觉上的冲击,所以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而雉的鸣叫声,在古人看来也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其中,《逸周书》就记载,“雉不始雊,国大水”。古人认为如果小寒时节的三候中,野鸡没有开始鸣叫,那么第二年会有洪水灾难。

汪士慎《梅花图》轴 清代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蜡梅飘香

年味渐浓中期盼新年

小寒虽然寒冷,但漫步在街头巷尾中,倘若能闻到一抹暗香迎面而来,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蜡梅,严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约而至。古时,人们挑选花期最准确的一种花,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云:“二十四番花信风者,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而小寒节气的花信风为: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时节相继开放。

自古以来,成都人就喜爱梅花,蜀地栽培梅花的时间也十分悠久。宋代诗人陆游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可以想象,当时陆游信马由缰,穿行于锦城西边的二十里梅林之中,正是对成都人爱梅的最好证明。而陆游一生也是爱梅成痴,一生所作诗篇中,寻梅、赏梅、惜梅之作众多。只是,不知道他在这首诗中所说的,是蜡梅还是梅花了。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小寒已至,春节不远。进入腊月之后,年味渐浓。而在小寒节气过后,腊八节也近在眼前,喝一碗暖暖的腊八粥,也成了人们度过寒冬的“仪式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