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观察丨企查查冲击资本市场,商业查询是门好生意吗

IPO观察丨企查查冲击资本市场,商业查询是门好生意吗

00:00
09:30

近日,据中国证监会网站信息披露,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辅导备案获江苏证监局受理,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根据辅导进程安排,企查查将于2024年5月完成辅导验收。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这是继启信宝母公司合合信息冲刺科创板后,国内又一家头部商业查询巨头冲击资本市场。

不过,作为商业查询平台,行业同质化严重、数据披露有误等问题,也为企查查的IPO之路带来了诸多挑战。

无心插柳的创业故事

企查查创始人为陈德强,浙江温州人。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办企查查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

2014年,陈德强与另外两位合伙人杨京、施阳因为都喜欢运动,他们决定做一个体育场馆租赁项目,主要提供租场地服务。

但他们当时找了一圈,发现很多时候找到的场馆“老板”只不过是中间人,如何找到真正的老板,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需求。

恰逢当时国内江苏、上海等地开放了工商信息,于是陈德强等人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查询工具,在上面输入场馆的名字,就能查询到工商信息。

原本这个公众号是项目的配套服务,但陈德强却发现身边做生意的朋友都很喜欢用,他们想通过这个平台查一查公司的“底细”。

紧接着全国工商登记制度进行改革,工商系统数据都接入了当时的工商总局。于是陈德强这个无心插柳的生意越做越大,仅仅三个月,用户就从200增长到7万。陈德强也表示,这是出乎意料的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企查查已拥有覆盖全球近5.5亿家企业的企信数据库,用户数超4亿,累计查询量超10万亿次,汇集国内80个产业链、8000个行业、6000个细分领域的商业信息。

概括起来,企查查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技术爬取公开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整合,服务于企业客户和一般用户。

据国际在线报道,企查查的盈利模式为:to C的大部分服务基本免费,更深的服务是定制会员,用户需要购买会员资格或充值、付费后才能使用特定服务;盈利点多数在B端,通过给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从而收取服务费。

从融资历程来看,目前企查查已获8轮融资。

2015年,企查查获得第一笔投资,来自险峰投资的220万元。2019年,企查查获得万得投资、兴富资本数亿元C轮融资,C轮战略融资完成后,企查查估值超30亿元。

2020年,企查查获国方创新、元禾辰坤、兴富资本的D轮融资;2023年10月,获得中信证券的D+轮融资,最新估值未透露。

行业同质化严重

从行业来看,目前国内的商业查询板块,其头部聚集效应已十分明显。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企业信用大数据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企查查、天眼查分别以42.32%、38.6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企业信用大数据应用市场第一、二名,其他“查查”公司合计占有不到20%的市场份额,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商业查询领域整体从产品到服务,同质化都十分严重。

以企查查和天眼查这两家企业为例,两个平台在主界面、内容布局等相似度都非常高,企查查搜索框上方显示“查企业、查风险、查招标”,天眼查则显示“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

在会员付费方面,企查查VIP会员一年收费388元,SVIP会员一年收费1800元;天眼查个人年度会员收费360元,SVIP会员一年收费1800元。两家企业的收费水平也基本一致。

服务内容过于同质化,让企查查的产品体验感可能会缺少竞争优势,因为对于大多消费者来说,购买哪一家的服务似乎都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企查查和天眼查这两家企业,还曾因“三查”广告语等事件,发生过一些纠纷。

2019年7月,因认为企查查在经营中使用其拥有在先权益的“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广告语及类似用语,天眼查将企查查诉至法院。

2020年4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企查查作出禁令,要求其在任何场合不能再使用天眼查的“三查”广告语及容易引起混淆、误认的类似用语。

同年6月29日,企查查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起诉天眼查不正当竞争的公告”,称已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天眼查涉嫌“不正当竞争”提起民事诉讼,并索赔500万元。

当日晚间,天眼查发布《致友商 “企查查”的一些建议》进行回应,直言“不要贼喊捉贼,已准备反诉。”

总的来说,商业查询这门生意,各家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公开数据,产品难以形成本质的区别,导致整个赛道同质化竞争严重,最终导致各家“争斗”不停。

如何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计划冲击IPO的企查查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数据“乌龙”成隐患

此外,企查查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因数据披露有误导致的“乌龙”事件,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

事实上,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企查查诉讼和投诉相关事件多起,受到影响的包括个人、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

以蚂蚁金服为例,2019年5月5日,企查查向用户推送了“蚂蚁微贷公司新增清算组成员应君”的信息,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引发较多关注。

随即蚂蚁金服紧急做出澄清,表示消息不实,蚂蚁微贷自成立以来,一直正常经营,经营状况良好。

而上述清算信息其实是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蚂蚁金服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此次“乌龙”事件也让企查查与蚂蚁金服对簿公堂。

用户方面,这类“乌龙”事件同样并不少见。

比如2021年10月1日,有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企查查平台中湖南唐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法人显示是我的名字,且与我其他企业做了关联。事实上我与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目前正在谈投资……导致我与合伙人之间产生了间隙,最终导致没有谈成功。”

同年10月15日,企查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回复称:“信息已取消关联,非常抱歉。”

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能看到一些用户投诉企查查,理由为“手机号码错误”“姓名错误”等等。由此可见,企查查作为一个大数据平台,频频出现数据准确性方面的问题,或将对企业带来较大的信任危机。

对于企查查来说,如何减少和控制错误信息,成为了企业的当务之急。因为错误或不实信息,将直接损害企查查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可能带来经营风险与法律风险。

小结

作为国内第一家商业查询平台,企查查发展近十年,如今离资本市场又进一步;但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上讲自己的故事,以及如何保障自身数据的准确性,成为了企查查的一大考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