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外部性与公共品:为什么路灯都是政府提供的?

7.1 外部性与公共品:为什么路灯都是政府提供的?

00:00
09:33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陈达飞。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章的内容,那就是公共品部门。我们前面学习的很多内容,实际上都是针对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你可以到市场上去交易的物品,这些商品有两个性质,叫做排他性(Excludability竞争性(Rivalry)。所谓排他性,就是你的东西就是你的,别人用不了,使用这种东西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要花钱买。所谓竞争性是说,这种物品数量有限,买完就没了,或者要等到厂家补货才能继续买。大家可以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消费品,是不是都有这两个性质?


但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公共品(Public goods,跟私人物品不一样,它也有两个性质,但与私人物品正好相反,分别是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非竞争性(Non-rivalry


意思也正好相反,所谓非排他性,就是大家都有使用的权利,你不能说只能你是用,不让别人用。所谓非竞争性呢,就是这种物品的数量非常充足,不会因为个别人的使用而减少。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现实中那些商品或者服务满足这两个性质?我来给大家列举几个,那就是路灯、或者是国防。路灯和国防大家够可以用,对吧?同时呢,它并不是因为用的人多了,数量明显下降。


大家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国防和路灯这类公共物品都是政府提供的。大家想一想,这些物品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都是刚需啊,为什么没有私人愿意提供呢?当然,我们这里就先不涉及垄断和国家安全之类的问题了。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分析,私人为什么没有激励提供呢?这都是因为一个被称为“搭便车”(free-riding问题,说直白点,就是别人栽树,你跑去乘凉,别人当然不乐意了。


这儿我们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外部性(Externality。它可以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坐过飞机的朋友都知道,有时候过安检的时候需要脱鞋子,这都要归因于一位英国人,他叫理查德·里德。他有一次把炸弹藏在鞋子里,虽然没能成功引爆炸弹,但是其影响就是安检时要检查鞋子。有人估算过,如果这个程序要花1分钟的时间的话,那么对于美国的数据来说,一年要检查5.6亿次,换算过来就是14个人一生时间的加总。所以啊,虽然炸弹没有爆炸,但是其目的也算达到了。同样的,美国的“9•11”事件直接导致了近3500人死亡,但它的间接影响是人们在短期内不敢坐飞机。从之后的三个月数据来看,美国的交通事故额外增加了1000例,造成的死亡人数是2300人。这两个例子都解释了什么叫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政府新规划的地铁线会带动沿线房价的上涨,对于那些已经买房的人来说,就是正外部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了,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你们小区里有个业主养了一条狼狗,它一方面可以吓唬小偷,这就是正外部性,但同时又会造成噪音污染,那就是负外部性。


我们现在回到路灯的例子,路灯很明显是对大家有好处的商品,也就是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却为什么没人愿意提供呢?原因就在于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性。如果私人花了钱安装了路灯,却不能向路人收费,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向路人收费一般而言是行不通的,这里面的交易成本太高了。灯塔的例子可以说明,灯塔其实就是水面上的路灯嘛。它最早实际上是私人建设的,但是在收费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不是很好界定如何收费的问题,有些时候对方还可以狡辩说自己没有享受到灯塔的服务,所以英国的灯塔在1842年之后就基本被公有化了,由政府统一管理。


这儿就有一个问题了,公共品这种对社会有益的商品,如果靠私人市场来提供的话,将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就是会出现短缺状况。市场好像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前面讲过一个经济学原理,说得是自利就是公益,这个原理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说每个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考虑做出各种选择,最终也会导致利他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主要是适用于私人物品市场的,在公共品市场好像就失灵了。这个现象被年轻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最先提出来。大家要知道,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市场被看作是万能的,那么庇古能够发现市场失灵,并把它抽象成经济学理论,就是很伟大。我们在学习任何理论的时候,也要不停的用现实去检验它,如果发现理论解释不了现实,那一定是理论有不完美的地方。


庇古实际上是首先发现外部性的,而后再被应用到公共品领域。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坐火车,发现火车喷出的火花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奇怪的是,火车公司并没有做出任何赔偿。庇古就总结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解决不了这样的外部性问题。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和阿尔钦,在日本坐火车的时候就想到了庇古的问题,他们就问列车员,火车是否会导致农田减产。得到的答案正好相反,火车会赶走飞鸟,反而会使农田增产。但是同样,火车公司也没有找农民要补偿。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负外部性,一个是正外部性,市场都无法给予相应的补偿,所以就出现了市场失灵。当这种失灵非常严重的时候,那种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就会短缺。


庇古的结论就是,那种有正外部性的商品可以由政府来提供,而那种有负外部性的商品,政府应当征税,经济学上把这种税叫做“庇古税”(Pigou tax。征税的效果就是减少供应,从而也会减少负外部性。

其实呢,在公共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类型的物品,叫做准公共品(Quasi-public goods,它只满足公共品的一个特性,另外一个特性跟私人物品一样。但是,准公共品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我在图标中都已经给大家列举了例子。我们就以有线电视为例吧,大家都知道有线电视是要收费的,所以他肯定是排他的,这一点跟私人物品一样。但是有线电视资源优势非常丰富的,并不会因为多安装了几家,有些人家的就用不了了,也不会因为多安装了几家,有线电视信号质量就会下降。所以呢,它就被成为准公共品。


我想大家已经被这些概念弄晕了,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技巧,任何有门槛才能使用的商品,就都有排他性,收费就是一种典型的门槛。那么如何判断竞争性呢?看这种商品数量变化就可以了,用一点少一点,那就有竞争性了。


OK,我们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排他性与竞争性这两个维度,界定了商品的不同类型,还向大家介绍了什么叫外部性,以及它产生的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都怎么去解决呢?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了。今天给大家留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性,也是个开放型的问题,也是我们后面内容要分析到的,当然与今天的内容也是相关的。请问海狸为什么会有灭绝的危险,而鸡却不会?毕竟,他们都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嘛。注意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鼓励大家积极留言。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谷睿Maggie

    参考《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认为这跟海狸的所有权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拥有海狸,因为没有人会为保护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付出精力和时间,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捕海狸,唯恐这公有的动物都被他人捕了去。 而鸡大多数都有特定的主人,这些主人拥有对它们的所有权,可以依靠它们获得特定的利润,所以他们总是会想办法使自己总是有鸡可卖。鸡和海狸本身都是有经济价值的,但因为人们对鸡享有可靠的所有权,对海狸却不能,这解释了为什么海狸会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李向辉0 回复 @谷睿Maggie: 为什么没人养海狸呢?

  • Alfred_liu

    一方面鸡是私人物品,有排他性,属于个人财产。另一方面,海狸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竞争性,捕完了就没了。

    1353062rvby 回复 @Alfred_liu: 鸡具有排他性(需要支付钱)和竞争性(买完就没有了),而海狸具有非排他性(不需要支付钱)和竞争性(捕完了就没有了)。

  • 山探长

    外部性是什么你倒是说清楚啊 别光举例子 下定义阿

  • 张百万168

    因为鸡是人们饲养的家禽,而海狸不是

  • xuping121

    这道题目如果从产权的公有或私有角度来出题的话,还是以野猪和家猪为例更加贴切,毕竟中国人对海狸不是很熟悉,一下子怕反应不过来,而且海狸和鸡两类动物差别有点大!

  • 小悠妹

    鸡的繁殖率高,海狸的繁殖率低 鸡是大众食材,海狸的非主流食材 所以养鸡一般不愁销路养海狸却有较大的风险

    陈达飞复旦 回复 @小悠妹: 两者繁殖率你真的查过吗?哈哈,不要是想当然的哦。等待你的答案。海狸要是跟鸡一样便宜,估计大家都会吃吧

  • jadelikstone

    鸡可以人工畜养,海狸不可以,过度捕猎超过其繁殖力,就有可能灭绝。鸡有经济价值,而且人类可以帮其不断延续后代。

    陈达飞复旦 回复 @jadelikstone: 最重要的还是产权,鸡是私有的,海狸是大家的。要是野鸡的话,那问题跟海狸一样了

  • 始终_8o

    好课程

  • 哈喽Blair

    人对海狸的吃的需求少,对穿的需求大 人对鸡的吃的需求大

  • 听友313535868

    海狸没有排他性以前大家都可以去捕。但是有竞争性数量很少。而且因为海狸养殖成本很高,成本大于市场价格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养海狸。不是私人养殖的海狸就不具有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