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的温同学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被网友称为“逆向转学”。记者致电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工作人员表示,从公示结果来看,转学已办理成功了。关于学生的转学原因,其表示,涉及隐私,不便透露。
“大学转校”政策其实一直有之,近年来则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成熟化。整体来说,这一机制的门槛和程序极其严苛,故而涉及的学生也非常有限。按照规定,此类“转学情况”必须详细公开,这显然是为了引入社会监督,以此来杜绝暗箱操作的乱象。最近,北京市发布的相关“转学情况公示”,就招致了全网的围观与热议。细心的网友敏锐地发现了其中“逆向转学”的案例,因其太过特殊和反直觉,很自然地就被拿出来猜想、解读了一番。
从清华大学转学至双非院校中南大学,着实有点自降身价、纡尊降贵的意思。须知,在我们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名校情结精英论根深蒂固。“宁当凤尾,不当鸡头”的理念,很有市场,并且往往会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选择。置于这种大背景下,看似人往低处走的“逆向转学”,确实显得很突兀,甚至可说特立独行。当然了,当事人其实丝毫不必理会局外人的非议。倘若换个角度理解,此举又何尝不能说成是遵从内心、理性务实“放下面子换里子”的智慧呢?
清华学生的身份,是光环也是负担,被架上去下不来的,活在他人目光中的,大有人在。温同学能够放下这一切重新出发,也算是活得真实、勇气可嘉。尽管被调侃是“逆向转学”,但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便是人生的正确方向。转校、换专业,为了获得这个新机会,温同学付出了足够大的代价、押上了足够多的筹码——而当这份破釜沉舟的心路抉择,被置于公共舆论场内接受评判,其俨然被赋予了一丝百感交集的况味。
纵向对比而言,我们会有一个大致的观察,那就是“高校转学”的折价成本越来越高。2019年,曾有北大数院学生转学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案例。彼时,还属于211大学内部的流动。而从最新的这份名单看,清华大学的温同学,只能转校去一所双非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从本质上说,这也可视为一种交易策略。也即,通过降低预期目标,来换取交易的尽快成交。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炙手可热,本就有着极高的溢价,相应的,转学而来者必须要付出更多的折价。
纵使是清华学生转校“低就”,也是对转入学校学位资源、教育资源的一种占据。这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市场自主调节的过程,“定价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很难说是对是错,只能说,这样一个局面,是兼顾了公平考量和供需关系的,自发形成的一个均衡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