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的这首《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并不是作曲家一气呵成的,这首曲子的原型是六首管风琴协奏曲中的一首,曲子是从1734年开始创作的,年近五十岁的亨德尔,正是写作的黄金年龄,他用了三年时间,以“the power of music(音乐的力量)”为题材,为服务英国皇室,写出了多首管风琴协奏曲,主要是OP.4的六曲与OP.7的六曲。除此12首外,另有4首无编号,共计16首。
亨德尔在赴英之前便是一位技巧极高的著名风琴师。到英国后,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歌剧创作,管风琴演奏只是用以自娱,所以没有留下一首管风琴独奏曲的曲谱。而管风琴协奏曲在当时作为歌剧的前引,形成一种氛围,将观众情绪引入神剧。这种在歌剧前演奏的习惯,由亨德尔首创。开始是由亨德尔一人演奏,形成乐队其他乐器的呼应。这些协奏曲乐谱上注明:“大键琴或风琴用”,结构上大体由二声部(偶尔为三声部),或一个旋律由和弦伴奏的形态写成,接近大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几乎都是仿托莱里结构,由缓—急—缓—急4乐章构成,采用维瓦尔第3乐章形式的,仅OP.4.6与OP.7.6。
第六号降B大调,OP.4之6,这是OP.4的6首中演奏得最多的一首。此首是为当时极著名的竖琴演奏家鲍耶尔而作,最初想作成“鲁特琴或竖琴协奏曲”。原计划在神剧《亚厉山大之宴》首演时插入第一幕中演出,此剧歌颂音乐的守护神车琪丽亚。共3个乐章:
1.快的行板,降B大调,以具有回声效果、典雅欢娱的合奏主题始,由风琴(或竖琴)将此主题自由处理。
2.很慢的慢板,G小调,充分用风琴自由地主奏,感情丰富的乐章,协奏群支持风琴,其主题类似萨拉班德舞曲。
3.快板,中板,降B大调,二段体,近似小步舞曲。
后人依照作品完成时间给这部作品的编号是HWV294。这首作品有三个竖琴版本:
1、卡洛斯·萨尔塞多(Carlos Salzedo 1885~1961)是法国竖琴家、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作品使竖琴成为一种演奏家的乐器。他通过与国际作曲家协会的合作,以对竖琴声音的新见解影响了许多作曲家。1921年被指挥家奥格曼邀请演出这首曲子,并在曲子上进行大量创新,增加了许多细节,同时把华彩部分也补充上去了。
2、马塞尔·格兰德詹尼(Marcel Grandjany1891~1975)是法裔美籍竖琴家和作曲家。1933年他在法国出版了这首曲子的改编版。这个版本是当代竖琴演奏家演奏次数最多的,听起来很炫并有种现代感。
3、威廉·D·古奇(William D. Gudger)在1976年根据当时的鲁特琴和竖琴版的资料,整理了一个洁净版本。
本曲为格兰德詹尼改编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