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加餐】屡屡脱身,股灾为何困不住塔勒布?

【12.10】【加餐】屡屡脱身,股灾为何困不住塔勒布?

00:00
12:26

大家好,我是吴晓波,又到了每周日跟大家分享大师思想领教营的时刻。12月11日,塔勒布大师营即将上线,今天的内容,将从经历、身份、著作三个角度,解读塔勒布,并分享如何辩证学习塔勒布,导师是大白老师。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师思想领教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到塔勒布以及他的不确定性思想的世界当中来。在开始之前,我想对这个课程做一个简单的定位介绍,因为塔勒布这个人他有一定的特殊性,他跟传统的那些学者大佬不太一样。比如说像思想领教营当中的其他几个课程的大佬,像是科斯、席勒,塔勒布跟他们不太一样,因为这些大佬的体系都比较完备、比较权威、比较正统。而塔勒布这个人,他的思想体系没有那么完备,同时有很大的离经叛道性。

所以作为这样一位比较特立独行的大师,我在讲述他的过程当中,我不准备做一个单纯的复读者,我不准备只做陈述,我会在陈述之外再做一些我个人的延伸和评判,乃至是批评,这就是我们对这个课程的简单定义。

首先我们要花一节时间来聊一聊塔勒布这个人本身,因为一个人的生平就是他思想的最好注脚。那么聊到这个人本身,我们把他分成三个维度,经历、身份、著作。一个人的经历可以看他的成长轨迹,身份可以看他的思想背景和利益关系。最后第三点,再从他的著作来看他的真才实学。

塔勒布的个人经历可以说一生与波动为伴,他是1960年生人,出生黎巴嫩豪门,有多豪?他的祖辈以及曾祖辈在黎巴嫩担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最高检察官,甚至担任过副总理。他的父亲是黎巴嫩高考状元,塔勒布自小的整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整个家庭给予他的社会特征都是非常优渥的,同时他也有很大的自由。但是这样一个环境,在15年后,1975年直接就破碎了。

黎巴嫩是一个小国,没有太多的风险承担能力。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此后内战之后,1975年到1990年内战之后,又面临了真主党的崛起,面临了叙利亚的占领,面临了以色列的入侵等等一系列事件,所以可以认为在1975年之后,整个黎巴嫩就处在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态,而塔勒布以及他的家庭也基本上都流亡海外。

塔勒布先后前往法国和美国求学,这一个经历,这一个过程,尤其是他的祖辈,原本当着副总理,当着外交官的祖父,外祖父,最后只能在希腊的小公寓里郁郁而终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经历实际上是对他的风险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典型的组织,这个组织就是他的家庭,组织在典型的巨大波动面前的脆弱性问题,那所以这个就使得他个人对于罕见但具有毁灭性的波动这一个事物有着极高的敏锐度,而大量的金融机构,大量的投资者实际上就是死于这样的波动,罕见但是毁灭性的波动。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童年到青年时期的波动之后,塔勒布完成了求学历程,到了华尔街当了一个高级打工仔,后来到了1987年,他尝试了第一次个人的大规模的投资,并且获得了成功,这也是他个人风险思想的第一次大型实践,至少实践始于1984年,那个时候他开始组建了他个人的一只有限合伙的投资基金,初始的资金除了来自于他个人领投的以外,其他大部分资金来自于一些亲朋好友,一些信得过他的人,信得过他的能力的人,组成这么一只资金,然后开始投资股市,开始投资美国金融市场,但是他是跟市场逆着来的,因为他认为当时的美国是一片繁荣,实际上是繁荣的末尾。

因为1987年股灾就来临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灾, 87年黑色星期一,但是股灾之前往往是股票市场、金融市场最繁荣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塔勒布就预期到了,他觉得并非是预测,他认为大的波动终将到来,所以那个时候他的投资方式就是开押注市场向下波动,市场会崩盘。所以他从1984年开始,通过各种虚值期权工具来进行对市场的压空,来押注市场下跌,但显然现实没有让他这么如意。

1984年股市在涨, 1985年股市在涨,1986年股市在加速上涨,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即便他还能坚持他的理念,他的判断,他的投资人受不了了。这些人可能一开始是很信任塔勒布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投资股市都在挣钱,都在不断的挣钱,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他们这个基金在亏钱,所以这个这种时候对于投资人来说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所以从 1985年开始,就陆续的有人从基金当中撤出来,不断的有人撤,一直撤到1986年,87年初,在股灾发生之前,实际上整个基金当中的大部分资金都已经撤出去了,里面剩下的资金大部分都是塔勒布自己的钱,以及撤出过程当中留下的违约金。

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结果,塔勒布自己的资金留了下来,虽然亏了一些,但是由于大量的人退出,留下的手续费和违约金又堆在了一起,把他的本金,把他自己个人的本金给扩大了,然后1987年股灾到来,他的虚值期权翻了几十倍,所以一把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个就是塔勒布在1987年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他个人的风险思想,也是第一次去做自己的有限合伙的,至今所达成的一个结果,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

此后90年代,他开始进入到进一步的学习深造领域,他进一步学习了统计学、数学、风险管理、风险工程等各种学科,然后开始逐步进入到了研究和教学的方向,他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在这段时间里面,他也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就叫做《动态对冲》,这是他专业性非常强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它有很强的技术性,而非思想性。

再往后,时间进入到新世纪,塔勒布开始写畅销书,开始到处演讲布道,尤其是在次贷危机之后声名鹊起。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时间的巧合。他2005年的时候发表了他的第一本畅销书,中文名叫做《随机漫步的傻瓜》,那个时候还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影响力,但是到了2008年年初,他发表了他最知名的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这个时间就特别巧,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正式深度爆破,虽然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迹象,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所以那个时候,这个时间点,他发布了《黑天鹅》这本书,就产生了一个效果,就是公众相信,媒体相信,网络相信,这些都相信塔勒布成功预测了08年次贷危机。虽然塔勒布一再强调他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非预测的,但是传播学角度来讲,大众往往能够接受的信息都是最简单的相关性。你在危机爆发之前聊了危机这个事情,好,那没问题,就是你预测成功了,你说啥都是你预测成功了,所以他也就顺水推舟,因此而成为了这一个时间巧合性的受益者,在那段时间开始声名鹊起。

2012年之后,他又发表了他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一本畅销书《反脆弱》。

那么在经历之后,我们再来看他的另外两个方面,身份和著作。在这个领域,实际上塔勒布完全割裂成了两面,一面就是作为交易大师以及杰出的风险工程学学者的这么一个身份。在交易领域,无论是他早期职业生涯的成功,还是说他两度亲自利用危机完成了他个人的积累,同时三次辅佐他的学生,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作为期权交易大师这一块,他的身份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在另一侧,作为风险工程学者,他有50多篇学术论文,而且其中有很多引用率非常高的学术论文。他有两部学术著作《动态对冲》以及《肥尾效应》,这两本书的学术水平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在风险工程学学者这一块也没有问题,这两个身份都值得认可,但是同时这不妨碍他的另一面就是大忽悠大喷子。

如果你是一个经历过一定学术训练,并且是一个比较老练的人,以一个比较挑剔老练的眼光来看待他的畅销书,来看待他的推特的话,你很可能会觉得他是一个不怎么正经的人。如果只看这些,那是没错的。他的大忽悠以及大喷子这一面其实是确实存在的。

这样互相矛盾的两个面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效果,就是社会上对于塔勒布的认识和评价也处在了一种非常分裂的矛盾的两面。多数人对于塔勒布的判断,他往往处在一种这是一位大师,即便我看了好像有些东西觉得不太对劲,我也不敢下判断。大部分人都处在一个缺乏自信、缺乏判断,缺乏下论断的勇气状态当中,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被这位大师给PUA了,被他碾压地失去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在社会上或者说网络上非常容易看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即便对塔勒布有一些疑惑,也不敢表达看法,或者干脆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这一定是大师的道,太深奥了,我没有悟到。

这是一种情况,这是大多数情况可能占到七八成,而另一种少数的情况就是少数敢于下判断的人,他往往对塔勒布喷的是比较狠的。这个判断如果只看他的畅销书,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超出畅销书去看他的学术专著,当然我们后面会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只看畅销书,这确实没有问题。

所以我对这种判断是抱有支持的态度的。为什么?因为我认为学习一样东西,或者是理解一样东西,它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反馈循环,就是你要敢于下判断。不管是通过实践来获取反馈,还是通过判断和验证来获取反馈,亦或是通过一定方式的考核来获取反馈,你都需要有一个反馈的回路。如果你没有反馈,你不做判断,你不下结论,你不做任何自己的思考,只是泛泛而谈地去看一些内容的话,实际上是得不到成长的。所以说,要敢于下判断,你是你所阅读的文字的最后的评判者,要跟自己较真,不能模糊,不能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

以上这些,我们从身份、从著作、从经历来刻画了一个塔勒布的大概的形象,不管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交易大师,或是一个写畅销书在推特上骂人的大忽悠大喷子,这些都是真实的塔勒布,这些东西好的一面也好,不好的一面也好,高大上的一面也好,比较 low的一面也好,它都不影响塔勒布的思想价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犯困的书童

    声音像管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