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不简陋 年轻人爱上“剩菜盲盒”

捡漏不简陋 年轻人爱上“剩菜盲盒”

00:00
09:50

40元的面包15.9元就能买到,39.9元3盒的寿司吃到饱,网红饮品3折就能入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形式新颖、极具性价比的剩菜盲盒在年轻人中火了。

实际上,剩菜盲盒并非真正售卖“剩菜”,而是指一些餐饮店铺通过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期食品或者当日未出售的食品包装后,在专门的APP或小程序上打折出售。剩菜盲盒的种类可包括面包、轻食、寿司、饮品、卤味等,价格在商品总价的3-4折左右。

记者梳理统计发现,目前已有多个主打剩菜盲盒服务的平台,包括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趣小袋等。以惜食魔法袋为例,其官网显示,目前有超过40个城市可使用该平台,超过5000家门店加入,品牌包括巴黎贝甜、原麦山丘、墨茉点心局等。

北京的吴女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剩菜盲盒这一形式比较新颖,自己也多次购买了不同商家的盲盒,“一方面,剩菜盲盒满足了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也降低了试错成本,适合没吃过但又想尝鲜的店铺或产品,即使踩雷也不会赔太多;另一方面,通过低价获得原价较贵的食品,也很有吸引力。当然,更多的是日常生活需要,购买的面包盲盒可以当早饭,比较方便。”

“我特别喜欢巴黎贝甜和原麦山丘的面包盲盒!”北京的熊先生告诉记者,“两家的面包都是现烤的,盲盒里面包也是当日的,吃起来很新鲜。”熊先生给举例,巴黎贝甜19.9元的盲盒包含4个左右的面包,是原价的4折左右,“如果是大欧包一个人吃不完的话,我会切好和同事朋友一起分享。”

剩菜盲盒也靠抢

12月26日,贝壳财经记者在平台购买了一款原价在40-45元,但现价为17.9元的“金凤成祥魔法袋”。订单界面显示,取袋时间为当晚的19:30-20:30,记者注意到,该平台并无外卖配送服务,只能线下取货。同时,页面提示,若超时未取魔法袋,订单将会失效且无法退款。

当晚,记者在规定时间内取到了该款面包盲盒,取货时,一名店员告诉记者,面包盲盒每天都会有,但数量有限“需要抢”,同时店员提醒记者,吃不完需放冰箱保存。

记者打开该款面包盲盒发现,盲盒内包含3款不同种类的蛋糕和面包,其中“玛芬蛋糕”和“蛋奶面包”距离保质期只有2天,而剩余一款三角蛋糕并未标注商品信息和保质期。

对于剩菜盲盒,有人认为这一形式有助于帮助商家清理库存,减少粮食浪费,也有人认为这是商家推出的营销手段。

对此,Duki DOUNUTS甜甜圈负责人张女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店内所售卖的甜甜圈都是当天定量制作,由于每天顾客人数并不固定,因此常有剩余,“甜甜圈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不能卖了,为了避免浪费,我们便在平台上上线了甜甜圈盲盒。”张女士表示,盲盒价格在5.9元-19.9元不等,盲盒内的甜甜圈数量不定,“15.9元的盲盒里可能有2-3个,而我们一个甜甜圈的价格就在15-25元之间了。”

张女士表示,店里售卖甜甜圈盲盒并不是为了盈利,“我们不会因为售卖盲盒而专门制作多余的甜甜圈,因为它们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利润,而且卖出去的价格往往是亏钱的。不过即使不挣钱,也比扔掉浪费要强。”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饮品、咖啡这类现买现做的产品,也出现在了剩菜盲盒里。

一名咖啡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出咖啡盲盒有助于帮助商家解决剩余原料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原价25元左右的咖啡,盲盒价格在4-5折,“不会亏损,但也赚不了多少钱,就是把原料的钱赚回一些。”同时,该负责人也承认,咖啡盲盒这种形式“比较有意思,能引流”。

剩菜盲盒为何走红?

剩菜盲盒的走红,与背后的盲盒形式玩法、消费者消费习惯变化及临期产品概念的兴起有关。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盲盒作为一种商品包装方式,其内含物品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所在,能给消费者带来期待与惊喜。购买盲盒如同参与一场富有悬念的游戏,消费者在购买时体验到的期待与惊喜,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间歇性强化”,即不可预测的奖励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这种商品形式与剩菜相结合,就形成了“剩菜盲盒”。

朱克力认为,年轻人热衷于购买剩菜盲盒,背后反映出追求新鲜体验、重视性价比以及绿色环保意识的消费习惯与心理。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同时也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剩菜盲盒较高的性价比符合其需求。此外,购买剩菜盲盒可减少食物浪费,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朱克力指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剩菜盲盒是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对剩余产品进行有效配置的创新尝试。商家推出剩菜盲盒有助于减少库存压力、降低食物浪费的成本,并吸引新客户或增加回头客。

同时,剩菜盲盒还与临期食品概念的兴起息息相关。艾媒咨询在调查中指出,数据显示,2022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37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临期经济或将从小众需求变成一个全新行业风口。

剩菜盲盒背后问题不可忽视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所谓面包盲盒和剩菜盲盒,就是利用年轻消费者最喜爱的盲盒形式,对商品进行清库存,是一种商业营销炒作方式。同时,朱丹蓬指出,部分盲盒使用的是临期食品,在储存和保质期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带来相关食品安全风险。

今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曾针对剩菜盲盒相关风险作出提示,消协指出,对于面包、蛋糕等焙烤类食品,一旦超过食品保质期容易发生变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个别商家为了清仓,在生产时间上打“擦边球”,或者将保质日期模糊处理,加大了消费者的权益受损风险。同时,奶制品、肉制品等易腐食品本身保质期限短,而且容易在高温下快速变质,增添了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剩菜盲盒还可能导致“二次浪费”。消协指出,由于盲盒形式的特殊性,消费者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数量选择商品,如果买到了不符合自身口味的食品,反而容易造成食品浪费。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不少消费者称盲盒“袋子里的食品重复”“抽到了忌口食品,但是店员不给换”“面包吃不完但马上过保质期了,无奈只能扔了”,此类问题也给剩菜盲盒的可持续性打了一个问号。

对此,朱克力表示,对于临期产品引发的食品安全担忧,多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剩菜盲盒长远发展。在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关法规与标准,确保剩菜盲盒内食品安全与质量,并鼓励企业采取数字化手段对食品进行有效追踪和管理。在商家层面,应建立严格的食品管理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消费者信任度。而消费者也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及产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