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 | 昌绍先:国民革命军中秘密开展士兵运动的潜伏者
1928年4月9日凌晨,一阵清脆的枪声打破了皖北平原的夜空的宁静,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爆发了。这次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皖北地区最早建立起来的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而21岁的昌绍先,正是这次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作为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后又担任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的他,为保卫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工农红军,在指挥突围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昌绍先7岁开始读私整,10岁随叔父到北京读书,1924年考入北京外语专科学校法文科,并利用业余时间到北京大学旁听。在旁听李大钊的授课中,他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从一个爱国主义者逐渐转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全国人民掀起了反帝怒潮。同年7月,18岁的昌绍先毅然投笔从戎,考入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步兵第一队学习。临行前赋诗一首:“男儿壮志出都门,英夷不灭誓不还,横尸疆场不足憾,愿留白骨照河山。”
1926年春,昌绍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北军骑兵第五师做政治工作。南昌起义后,中共河南省委通知昌绍先等到皖北太和驻防国民革命军的杨虎城部开展党的活动,在太和县开办军事政治学校。昌绍先任第一教导队队长。昌绍先任队长时,既教军事课,又讲政治课。因为他课讲得好,又没有官架子,深得学员的敬爱。经过3个月的训练,学员们的军事、政治素质提高很快,培养出 200多名革命积极分子,为以后的武装起义准备了骨干。
1928年1月, 蒋介石派韩振声来皖北杨虎城部逼杨“清党”。一些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被迫转入地下。当时在杨军中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员魏野畴也离开了杨军,于2月9日夜在太和县城召开了紧急党员干部会议,成立了以魏野畴为书记,胡景陶、高望东、胡英初、昌绍先、刘仲华、李烈飞、李端甫、蔡甲午为委员的中共临时皖北特委,由昌绍先领导兵运工作。
于是昌绍先通过私人关系,打入驻阜阳的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教导二团,与该团三营营副、地下党员杜聿德取得联系,商定利用教导团扩军的机会,大量吸收党团员和进步农民入伍,抓紧军事训练,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为了组织农民赤卫队配合武装起义,他便衣化装,先后在大宁庄、行流集等十几个村庄组织起了农民协会,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农民团结起来,抗捐、抗税、抗租,打倒土豪劣绅。农民运动热火朝天,革命热潮空前高涨。
1928年4月9日凌晨,夜幕茫茫,大雨阵阵,一声清脆的枪声响彻漆黑的夜空。昌绍先、杜聿德率领教导团的起义部队起义了。起义队伍于9日上午到达王官集和当地的农民赤卫队胜利会师。当日下午,召开了有两万多人参加的皖北工农兵起义庆祝大会,正式宣布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昌绍先、杜聿德为皖北工农红军正副总指挥。
革命风暴的威势,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度恐慌,高桂滋部留守司令王守义纠集约三个团的兵力,向刚诞生的苏维埃政府发起围剿。
4月11日,为了掩护当地同志突围,昌绍先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在抗击敌人中中弹受伤。身负重伤的昌绍先为了掩护同志们安全转移,最后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年仅21岁。
1962年,当谈到阜阳四九起义,昌绍先等同志壮烈牺牲时,毛泽东说:“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啊! ”
为了纪念烈士,安徽省太和县草寺集兴建了昌绍先等烈士墓和纪念碑,在阜阳王官集建立了阜阳“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编辑:小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