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 | 李乐天:在皖北白色恐怖中重建党的组织
李乐天,原名李其荣,又名李光宇,化名姜永之。曾先后历任党小组长、北伐第三军某部政治指导员、阜阳县委书记、阜阳中心县委书记、豫皖边特委书记、皖西北特委委员兼皖北中心县委书记、共产党交通联络站负责人等职务,是皖北党的创始人之一。1933年在太和县被捕。1934年3月1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阜阳城西关外,时年35岁。他短暂的一生,闪耀着永不磨灭的革命光辉。
李乐天,190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祖居安徽阜阳县行流集河东绿柳村。李乐天的祖父李勉斋,是清末贡生。辛亥革命后,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影响,思想颇新,门上曾贴过:“民权丕振,国际和平”的对联。这对于童年的李乐天,起到了爱国爱民的启迪作用。
1916年夏,李乐天以优异成绩考入阜阳省立第六中学。在六中读书时,受到进步教师王允仲的教导。王允仲是陈独秀的姨表弟。李乐天与同学刘宠光、张蕴华等经常阅读陈独秀寄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受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开始萌发了寻求救国之路的爱国思想。因此,他发奋学习,追求真理,加之他秉性刚直,待人真诚,深受同学们的爱戴,都称赞他为“少年豪杰”。
1917年,李乐天考入北京大学。在李大钊等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去。1921年,李乐天受聘到阜阳王官集大寺庙小学任教,启迪学生爱国爱民思想。
1925年,李乐天在上海加入共产党,年底,他回到家乡秘密开展党的活动。1926年,他先后在阜阳介绍李端甫、李勤才、刘晨光、李香亭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派李端甫到大寺庙小学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在阜阳行流集一带开展农运工作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1926年10月,在李乐天的积极努力下,在行流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小组,李乐天任党小组长。年底,因工作需要,李乐天到北伐军第三军朱培德部工作。行流党小组即由李端甫负责,继续组织和领导行流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活动。
1928年4月9日,阜阳爆发了震撼皖北的四九起义,建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后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下,终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被扼杀,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阜阳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李乐天受上级党组织委托,于5月中旬,以北伐第三军朱培德部的名义,到距行流集北 20 里的太和县关集一带招募新兵。曾参加四九起义的门金锡、王老拐、王济州、杨金豹等30多人被招为新兵,编入第三军八师二十二团手枪连,并委任门金锡为手枪连连长。由于这一巧妙措施,使这些同志免遭不幸,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
1928年冬,党组织派李乐天回到阜阳领导党组织的恢复工作。1929年初,李乐天担任中共阜阳县委书记。他针对阜阳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斗争的形势,着手基层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先后建立了中共北乡区委、城区支部、西南乡、东南乡和东北乡支部,共有党员 53 人。同时,还组建了共青团阜阳区委。同年5月,他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安徽省临委扩大会议,6月任阜阳中心县委书记。1930年,李乐天又在阜阳南乡老窑湖一带开展工作,积极筹备老窑湖暴动。12月,李乐天组织召开豫皖边7县会议,成立豫皖边特委,李乐天任书记。1931年3月27日,撤销豫皖边特委,成立皖北(寿县)中心县委,李乐天任书记。4月17日,皖西北特委成立,李乐天为委员兼皖北(寿县)中心县委书记,他又与李端甫、张蕴华等人积极组织长官店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在皖北水上交通枢纽的正阳关建立一个与上海党中央直接联系的交通联络分站,在集南头开纸烟铺,与上海往来传送情报。由于李乐天的工作细致,情报准确,红二十五军根据他的情报,于1932年5月攻下了正阳关,获得了一批粮食、布匹、食盐、医药等根据地急需的物资。红军转移撤离正阳关后,党的联络站也随即撤销。李乐天根据党的指示返回阜阳,继续从事党的工作。
1933年春,李乐天在太和县被捕。敌人对他百般威胁利诱,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严守党的秘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革命气节。1934 年春,敌人把李乐天作为“要案”从太和押解到阜阳。在狱中,他仍坚定不移地对同志们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活着出去的同志,更要加倍地为党为革命进行工作。”1934年3月17日,李乐天被敌人杀害于阜阳西城关外。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编辑:小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