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加餐】重温两宋历史:杯酒释兵权的背后是对制度的推翻

【11.04】【加餐】重温两宋历史:杯酒释兵权的背后是对制度的推翻

00:00
20:25

大家好,我是吴晓波,又到了每周和大家分享商业经典的时刻。今天邀请傅小凡老师来和大家解读《辉煌与悲情》。

大家好,我是厦门大学的老师,我叫傅小凡,今天为大家讲述的主题是《辉煌与悲情》。

这是一本专门研究描述两宋历史的书,先说这个题目为什么叫《辉煌与悲情 》。就是宋代的确在文化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宋代经历了两次悲痛惨痛的遭遇,一个是靖康之耻,一个是崖山之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崖山之恨,南宋灭亡。

在经历亡国之痛之后,有着辉煌文化成就的宋代,为什么会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打败,这是我们要认真汲取、认真体会的。

宋的辉煌与宋的灭亡它有着相关性的原因。大宋的建立是在后周,最后一个皇帝叫柴宗训,那么柴宗训只有6岁多,所以他根本不可能亲政,所以宰相控制的政权。那么赵匡胤就通过陈桥兵变的方式,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那么建立了宋朝之后,他就有一个最大的担心,担心他的手下和全国各地分布着的节度使们效仿他,也进行军事政变,然后推翻他,然后也黄袍加身。为了避免再度被军人推翻他建立的宋王朝,他就采取了一个方式,就叫杯酒释兵权。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宴请他的这几位参加陈桥兵变的这些亲信武将,喝完酒之后,突然就开始诉苦了,说这些天哪,睡不着觉啊。这些哥们就问,那陛下你什么事睡不着觉啊,都当皇帝了,这不是挺好的嘛?

他说,我现在睡不着觉就是因为,我就怕这些人们都向我学,然后就也来个黄袍加身呐 那就把我推翻了。这话说完之后,石守信等人跪倒一片,陛下何出此言?纷纷磕头说,给我想个招吧,怎么才能避免你这样的担心哪?

赵匡胤说,这样吧,给你们荣华富贵,然后你们就辞去你们现有的兵权,给你们一块封地,让你们安度晚年。

第二天这帮人都以有病为由此辞职了,当然同时还说我家中还有一些女眷还没有成婚配,咱们结成亲家,以这样的方式解除了武将对他的威胁。

但是我认为一杯酒释兵权是不可能的,各地还有节度使,这帮子人辞去了禁军的这种军事官职到地方当节度使,依然形成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所以根本性的是对节度使制进行改变。

这些节度使实际上源自于唐朝,节度就是管控的意思,使就是朝廷派出来的使臣,中央政府派出到地方去管控地方就叫节度使。而这个节度使自身有可能还在朝廷里挂着宰相的头衔,挂宰相头衔当地方的节度使,那么这个相使一体,中央地方连成一体,很可能会在地方形成强大的实力反制中央。他们权力很大,先是有兵权,然后有民间动员,人力物力财力的财政权,然后还有司法权,这样一来就俨然就像是一个土皇帝一样。

安史之乱都听过,安禄山就是三个区域的节度使,身上兼三个节度使,起兵造反。在平定过程中又设立了很多新的节度使,就是为了灭节度使。又建立新的节度使。他们都总觉得我建立一些新的节度史,忠诚于朝廷,就可以控制地方。没想到它不是忠诚问题,它是制度出了问题了。所以最终唐朝就被节度使推翻。

五代所有的皇帝,五个朝代十几个皇帝,都是节度使出身,这就给赵匡胤提了醒,节度使不能权力太大。所以他在制度上严格限制节度使的权力,把财政权、军事权都收回来,然后把地方部队进行改革,那么就是说把地方部队进行整编,挑出精锐,变成禁军,剩下的老弱病残,那些战斗力差的叫厢军。这个厢就是火车车厢那个厢,就是相加的意思。

那你说挑出的精锐是禁军,跟地方武装就不是一个等级了,这样就有效地把军事力量控制在皇帝手里,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实质,这是轻武,用制度约束。

而且在朝廷中,文官武将位列两旁,同样的级别,如果都是二品,那武将就低于这个文官的二品,待遇也不同。就是有意识地贬低,压制武将。

在这个宰职这个层面,比如说三司也好,平章事也好,枢密院也好,都是文官,武将是不可能进入二三品之上那种国家领导人的。北宋王朝只出了一任武将出身的枢密副使,后来成为枢密使,这个人叫狄青,最后也被弹劾,死得莫名其妙。

对武将整个形成一种价值观,就鄙视他们,军人参军身上要刺青,那么当了兵之后,这一辈子就洗不去了,曾经是当兵,是行武出身。

所以重的是什么呢?读书人。赵匡胤的轻武,和这个赵光义的重文,相辅相成。

那么赵光义的重文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哥哥突然驾崩,原因不明。那么他继位也有人说有遗诏,有人说没有遗诏,当然我认为是一定是有遗诏的,他的继位我认为它就是赵匡胤的意思。

但是满朝文武、民间舆论都对他当皇帝持质疑态度,因为赵匡胤的长子虽然没立太子,但那会儿已经20多岁了,成人了,所以不至于会出现因为儿子太小,只好把皇位传给弟弟这种现象。所以兄终弟及种皇位继承方式,在当时已经是很落后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们就怀疑你这个皇位继承得不明不白,甚至怀疑他把他哥哥杀了,弑兄篡位,这个名声太可怕了。所以他在朝中是少数派,绝大部分朝臣都是他哥哥的人。

所以他想要拉自己的势力,怎么办呢?上任的第二年碰到科举考试了,他自作主张扩大招收名额。扩大多少?比他哥哥那一年,10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就给文人给以极高的地位和荣誉,那么文人们就开始读书,通过科学考试就可以当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文官集团、文官队伍。

所以从这个国家管理的这个体制上看,这个文官集团或者是政权的文官化,这是一种进步。就是军人掌握政权总是不安定的,因为军人总是希望打仗,所以军人掌权,战争难以避免,和平难以实现,所以文官政治是国家政权发展趋势过程中一种进步的象征。

所以必须承认,整个国家管理队伍和机构,哪怕是枢密院这种管军事的这种国家机构,也是由进士来担当的,这是一种进步,这个必须承认。因为从相对比较持久和比较普遍的价值观来去评价的话,和平才是人们真正渴望和向往的,战争实际上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耻点,羞耻的耻。如果人类没有真正的彻底的免除战争,人类还没有真正的进入文明的门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避免战争、和平治国、文官政治,这是进步的表征。

但问题又出来了,大宋建立,天不佑大宋。在大宋建立的宋朝建立之初,它就面对一个战争的环境,它是五代十国那个五代的继承者,第六代,那么接着就是周边这些小国家要灭掉。

都听过南唐的李煜后主,还有北汉,还有吴越等等,这些国家灭了,先南后北,赵匡胤定的政策,先南后北。南边灭了,因为南边都是一些经济富庶的地方,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之后,才挥师北上灭了北汉。灭了北汉之后,这赵光义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借着这个灭北汉的余威就去打辽国,结果在这场北伐中战败了,第二次北伐受伤了,所以在赵光义手里这战争实在是打不赢,他自己真的不是个武将,他自己就是个文人,他是个文人。

所以面对这个咄咄逼人的辽国,后来叫契丹,它一会叫契丹,一会叫辽国,就是我们称它叫契丹,它有的时候自称辽国,它民族是契丹人,他们是骑兵打仗。同时辽占据了我们现在的辽宁省和内蒙古的赤峰一带,那么这是有河流冲击的平原,所以很适合发展农耕文明。所以辽这个契丹民族,它源头是游牧民族,但又过上了农耕的生活,它就兼有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双重优势。就是农耕文明会给它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而游牧民族又给它提供了难以抵御的战争能力和战争动员力,他们是全民皆兵的。

所以打辽打不过,那只好签订澶渊之盟。那么澶渊之盟,这是宋真宗的事儿,真宗朝辽军再度南下,其实萧太后她是想跟宋朝签订合约的,那为什么挑起战争呢?以打促和。以打促和就会在和平的这个谈判中占便宜,结果在这仗中其实打了个平手,基本上是平手。但是她的前锋统帅这个萧挞凛(⼜作挞览)中箭身亡,那么也就是说在战场上是吃亏的。

可是这个时候,宋真宗御驾亲征到了这个澶渊。虽然皇帝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但是皇帝在前线的危险性很高,所以这也是宋军不敢坚持打仗,一直坚持战下去的这么样一个底气不足。所以对方也抓住这一点,双方都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双方都做出了让步,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

对于澶渊之盟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因为我们明明打了胜仗,至少在战场上打了平手而略有优势,却为什么要给辽国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来换得和平?所以大家都说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

其实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我的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不愿意再打仗,取了点胜利又作出让步,就赢得了两国的和平,那么从此宋辽之间再也没有爆发战争,提供了 30 多年的发展机会,那么经济就进入了繁荣期。

那文化的繁荣的一个基础,前面说了,赵光义扩大了进士的录取名额,年年如此。那么这就有问题了,朝廷扩大招收名额,这只是提高士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教育事业。教育是产出这些文人的过程,科举是摘取成果的过程,那如果民间没有教育,那么这个文人会越取越少,有的时候一次性录取完之后,到第二年你再录取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达到标准的人不够,所以就降低标准,降低到最后没有士人可招了,这就刺激了民间不断地培养,所以私人办学的风气就开创了。

后来政府也觉得私人办学这标准不够、水平不够,这政府就开始办学,官方办学,所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是真正文化发展的前提,所以随着这个理学的产生,随着恢复中华文化运动,这样恢复中华文化传统的这种诉求,就出现了文章的写作方式的变化。

唐代的文章,就很多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六朝这种骈体文,所以唐代就有过古文运动。那经过五代之后,古文运动进一步地延续,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是古文运动,是吧,唐宋八大家实际上就是散文,这是我们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境界。古文运动,形式上就是用先秦古文,来冲破六朝的骈体文的束缚。那思想的表达也不再是肤浅的贵族的无病呻吟,而是关注现实,这是文学的繁荣。

那么随着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思想的自由和宽松度也就越来越大了,就是文人在宋代地位很高,思想很自由。同时与士大夫治天下,这个“勒⽯三戒”中还有一句,不因言论而治罪,就是在宋代没有言论罪,当然这只是朝廷的承诺,皇帝的这种意愿的表达,跟现实制度的操作是两回事。也就是说文人虽然很自由,但是不以文章治罪这种说法,有的时候也落实不了。

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这是必须承认的,这会引来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医学、药学等等,都出现了一种繁荣和辉煌。那么宋代还形成了一个学问,叫医学。这个医学不仅仅是学说,而且是学府,专门培养医生,就是说医生在宋代的社会地位比过去高了很多,甚至跟儒生可以并驾齐驱了。有一个证据就是有一个人叫范仲淹,大家都知道,范仲淹科举考试之前到庙里算了一卦,算完卦之后就问师傅,卦象说我能当宰相吗?师傅说卦象中没有,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那么这个医学的繁荣和发达,它还有一个表征,就是很普及的,范仲淹、苏轼都有医书。那么这个地位的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人地位上升了,医从巫这个队伍中脱离出来了,它会有专门的医生和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

这就是辉煌。包括我们讲《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理学思想是中华文化在哲学层面上达到的一个巅峰,两宋的理学,这是文化繁荣的一个最具代表的成果。所以我在给研究生教学的时候讲,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宋明理学就是我们的典范,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可以拿出来跟世界水平的哲学相媲美的,就是宋和明的理学,尤其是宋的理学、明的心学,所以哲学也达到一定高度,有着哲学的高度,也就会有科学的繁荣。

那么什么时候由盛转衰?这个节点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觉得是这个西夏的崛起,跟西夏打仗,打了败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吉良吉影彡

    文官作为领导不在一线,战争决策可能更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