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中国更爱印度?为何俄印关系比中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爱中国更爱印度?为何俄印关系比中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00:00
19:45

俄罗斯,一个爱中国更爱印度的国家。

1998年5月11日下午,印度在西部拉贾斯坦邦的伯克兰地区,成功进行了三次地下核试验。两天后的5月13日,印度在相同地点又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整个核试验计划完成,印度也趁机高调宣布成为拥核国家。

对于连独立制造子弹都费劲的印度而言,想要制造原子弹这样毁天灭地的大杀器并不容易,而从今天解密的资料来看,苏联和美国等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尤其是苏联,可谓印度核技术的直接提供者,所以印度的拥核完全是“自助研发”的光辉成果。

众所周知,核武器作为毁天灭地的大杀器,不仅是大国地位的底气,举足轻重的镇国重器,更是概不外传的武功秘籍。而能让工业化一言难尽的印度跻身核俱乐部,可见苏联下了多大的努力,而这毫无疑问地让苏印到俄印的关系无人能及。

相比之下,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曾有长达10年的蜜月期,苏联解体后又有“背对背拥抱”对抗美国等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现实考虑,但其亲密关系远不能同俄印关系相比。

某种程度上说,相比于中国之间携手并肩的朋友情谊,俄印关系早已好得如同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那么,印度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俄罗斯的青睐矢志不移?静夜史认为应该从沙俄时期说起。

话说彼得大帝带领沙俄异军突起后,为后世定下了“走向四大洋”的目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彼得大帝遗嘱》,其后这份遗嘱成为历代俄罗斯人统治者前赴后继的图腾,俄罗斯也在领土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走向四大洋”的终极目标。

但问题是,脚踏北冰洋不是问题,冲向太平洋只是费些力气,饮马大西洋也仅需要努努力,但眺望印度洋这个事,俄罗斯人却一再表示真的有心无力,毕竟通往印度洋的道路上遍布荆棘,即便艰难征服了中亚也只是完成了1/3。

而当征服中亚后,俄罗斯又面临着从哪里出海的问题,虽然伊朗方向空间距离更经济,但一方面波斯帝国相对强大,更重要的是伊朗境内基本都是高原山地,对于渴望“以战养战”维持万里殖民的沙俄而言,伊朗的价值远不如隔壁的英属印度。

毕竟这里不仅纬度更低,雨热同期,耕地面积广阔的同时土著的凝聚力还出奇的低,逆来顺受早已成风气,受到各路征服者的由衷赞许,天生是殖民的风水宝地,所以沙俄对南亚次大陆垂涎欲滴。除了彼得大帝留下遗嘱要求俄罗斯一定要占领印度,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91年制定了帮助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秘密计划,保罗-世泽更是在1801年制定了由20000多名哥萨克军人远征印度的军事冒险。

但问题是,葡萄牙、法国、荷兰及英国等西欧列强早已在南亚次大陆捷足先登,英国更是在击败诸位同行后笑到了最后,沙俄觊觎英属印度,就是和英国过不去。所以当看到沙俄吞并中亚后直奔阿富汗而来,英国决心先下手为强侵略阿富汗,结果遭遇了阿富汗的猛烈反击最终不得不狼狈撤军。

眼看阿富汗又臭又硬,英国与沙俄干脆将阿富汗当成两国势力范围的缓冲区,英国甚至为彻底切断与沙俄的联系更是将瓦汗走廊作为两国缓冲带。这样的设定,注定了阿富汗夹缝求存的尴尬命运。

英俄妥协后,虽然沙俄未达到殖民印度的目的,但却从未放弃过对印度的惦记,而这种惦记,也在二战后终于开花结果。

二战结束后,随着法西斯的覆灭,昔日并肩作战的美苏两国很快剑拔弩张,并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冷战格局。为扼杀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在亚欧大陆周边陆续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

在这一框架下,自诩中立的印度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链条缺口,因此为了围堵链条的严丝合缝,美国有拉拢印度的客观必要性。

而苏联,似乎更有和印度把酒言欢的基础,毕竟除了复杂的历史纠葛,冷战期间的印度是苏联冲破资本主义阵营包围圈和走向印度洋的窗口和跳板,所以为了生存更为了雄心,更有紧迫性的苏联对印度格外真诚。除了从赫鲁晓夫上台后直到80年代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苏联还在国际社会常年为印度摇旗呐喊,尤其是中印对抗期间。

而令苏联欣喜若狂的是,印度的投桃报李似乎比咖喱味儿还要浓郁。除了在印度还未自立门户时尼赫鲁就着急与苏联建交,更重要的是,虽然印度早已被西方世界官方认证为“民主典范”和“自由先锋”,但尼赫鲁却经常以社会主义国家自称,并很快成为苏联的忠实拥趸和亲密知音。

虽然依靠“印巴分治”立国的印度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根本无法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土地改革和工业化铺平道路,印度的工业发展长期一言难尽,苏联的援助也大打折扣,只能靠拼命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实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印度建国以来苏印的“双向奔赴”,确实足以让其他国家馋哭。

相比之下,中苏关系虽然在建国初期的10年时间里亲密无间,但大部分时间却龃龉不断,除了革命战争年代对苏联家长式作风的不满,中苏交恶后新中国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坚决反击,也让苏联咬牙切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在此期间,苏联除了北方百万大军压境,更在新中国周边煽风点火,比如侵略阿富汗,煽动越南以卵击石,拉拢印度“以下犯上”,坚定了它们为虎作伥的信心。

为了防止印度倒向西方国家,苏联除了勒紧裤腰带支持印度折腾,更与印度利益不断捆绑,比如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夕与印度签订了准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印度的上蹿下跳。

因为苏联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印度对苏联也有了如胶似漆的感情。虽然在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不可一世的印度侵略军被打得满地找牙,甚至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迫使胆战心惊的尼赫鲁不得不拉下老脸请求美国出兵,并发疯似地从法国和以色列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妄图反败为胜,公然将“不结盟”的帽子扔到茅坑。但当印度再度被摩擦得颜面无存,将侵略战打成新德里保卫战并导致尼赫鲁在胆战心惊中郁郁而终,印度再度高喊不结盟,并继续和苏联你侬我侬。

从印度建国以来的一系列表现来看,尤其是买武器长期坚决奉行“万国牌”政策,从来不放同一个篮子里,让各方军火贩子都能分一杯羹。但由于苏联的捷足先登,以及苏联30年如一日的经营,印度的外国牌武器中,占70%以上的俄制武器举足轻重。

从现实情况来看,苏联之所以对印度如此深情,除了拉拢印度围堵新中国的考量,以及防止印度彻底倒向西方的忧心忡忡,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印度一言难尽的工业水平,就是手把手教都能“剑走偏锋”。从本国陆军都深恶痛绝的“阿琼”坦克、30年磨不出一剑的“光辉战机”以及服役等于退役的国产航母,无不凸显着印度自力更生的尴尬水平。所以在军事合作上,苏联无比放心,移交战机生产线更是从来不把印度当外人。

事实证明,苏联的慷慨起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显著作用,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直系继承者的俄罗斯一言难尽,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由于苏联解体导致了其他加盟国的远走高飞,苏联时代强大的工业体系支离破碎。再加上西方国家变本加厉的巧取豪夺以及丧心病狂的落井下石,劫后余生的俄罗斯只能靠出卖资源和武器为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印关系再度升温。虽然有印度在苏联解体后“白纸还钱”的“仗义”以及俄罗斯“一个保定驴肉焖子火烧卖航母”的“报恩”,但由于印度工业体系一如既往地稀松,但称霸南亚,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野心还一如既往地膨胀,于是印度的武器购买需求长期旺盛。再加上没事就摔飞机炸航母的常规操作,更让印度成为国际军火商官方指定的战略冤大头,俄印关系尤其情比金坚。

对于俄罗斯而言,印度作为俄罗斯的印度洋之窗,承载着俄罗斯数百年的梦想。更因为尾大不掉的寡头集团根本没有重建工业体系的动力,俄罗斯工业体系的遥遥无期。于是印度作为俄罗斯的能源市场和武器倾销地,对俄罗斯的价值不言而喻。

因此,为了维护兄弟情谊,更为了提升客户体验,俄罗斯对印度的“售后服务”可谓尽心尽力,除了持续深化合作,比如大胆给印度技术转移,更在印度高度关心的“入常”问题上持续给力,一再表示要将印度送上安理会六常的交椅,而印度感动之余,无以为报之下只能下单更多石油和武器。

可以说,虽然俄罗斯与印度的发展轨迹迥异,但却早已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虽然历经风雨,但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动摇两国情谊与利益相互交织的亲密关系。

相比之下,中俄关系则显得不那么如胶似漆。虽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作为山水相连的大国,两国在数百年来的关系可谓充满龃龉。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有过令人艳羡的“蜜月期”,但“蜜月”本身就是一个有时间限制的尴尬词汇,所以两国关系不可能始终如一。果然,从1959年6月两国关系彻底交恶,两国关系就迅速跌入谷底。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国关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邦交”,更有党与党之间的“志交”和领导人之间的“私交”,所以两国友好时亲如兄弟,而一旦交恶则仇深似海。事实上也正是如此,1969年苏联甚至想对新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坚持“一路向西”,一再表示要与西方世界化干戈为玉帛,做久别重逢的好兄弟,但遭到了西方世界无情的鄙夷和打击,于是在彻底看不到融入西方的希望后,俄罗斯终于捡起了和西方世界对抗的武器。

而在俄罗斯全身心地与西方国家在东欧打得翻天覆地时,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后院火起,因此俄罗斯有和中国改善关系的强劲动力。

而中美相对缓和的关系也随着苏联解体迅速远去,你死我活的对抗再度成为主旋律,爆发了诸如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海峡危机、1999年轰炸南联盟大使馆以及2001年南海撞击事件等危机,因此在外部环境尤其是东南方向波涛汹涌的情况下,渴望北方安宁的中国也有与俄罗斯抱团取暖的动机,于是两国“背对背拥抱”的合作越来越默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的能源合作以及武器装备的交流也越发紧密。

因为互为遮挡的定位以及共同对抗西方围堵的处境,中俄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比于俄印关系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情况,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印度是如假包换的棋子,而中国则是名副其实的棋手。一字之差,立分高下。

虽然印度在国际社会有着人见人爱的人缘,尤其是能同时受到美俄两个敌对势力的共同喜爱,且作为英国殖民地,有着所谓的西方血统,与俄罗斯趋之若鹜的欧洲沆瀣一气,但从内心来看,俄罗斯对印度始终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

毕竟,一个工业化聊胜于无的国家,根本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大国,所以俄罗斯才敢放心大胆地将技术交给印度嚯嚯。

这样的国家,即便身在俄罗斯的卧榻之侧,也根本就构不成对俄罗斯的威胁。虽然在英国殖民者200年如一日的努力下,印度终于告别了“地理概念”的定义,有了真正的统一。但问题是,即便统一,印度也无法冲出南亚次大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极。

拜英国殖民者的苦心孤诣,以及中印战争对中印边界的重新定义,印度早已被彻底封死在南亚次大陆根本难以出去,而从海上突围则遭遇了美国不由分说的围堵和冲击,所以印度就是登峰造极,也是名副其实的二流势力。

事实上,1962年的中印战争可以看作是印度从棋子到棋手的晋级之旅,然而那场战争却给对手刷了经验,印度则彻底失去了与中美苏等国平起平坐的机遇。

所以,尽管印度常年保持着左右逢源的传统,但俄罗斯从不担心印度反戈一击的问题,毕竟苏联的铺垫实在太过给力,俄罗斯可以说吃尽了红利。

相比之下,虽然苏联也在新中国进行了同样的布局,但却结局迥异。

与印度千百年来一盘散沙的形态相比,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以大一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并建立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藩贡体系,即便近代以来被拖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在丧权辱国后维持了庞大的国土面积。

庞大的体量是作为大国的先决条件,再加上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注定了坚持自力更生的我们不愿屈居人下。所以对苏联的无理要求,新中国进行了强有力的回应。

更尴尬的是,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大国,在影视剧《亮剑》中,丁伟少将就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周边出现一个军事强国,无论这个强国有没有动手的打算,潜在的威胁已经形成。

所以,中俄注定难以像俄印关系一样“距离产生美”。再加上历史上沙俄“噬土成性”对周边邻国造成的伤害,中俄关系更难以同俄印关系相提并论。

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厚积薄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日千里,早已令俄罗斯望尘莫及,这对于俄罗斯数百年来的“大俄罗斯”主义无疑是颠覆性的冲击。

可以说,中俄作为同等级别的“棋手”,也许有并肩作战的光辉岁月,但俄罗斯最青睐的,还是印度这样既能当提款机送钞票,又能当炮灰冲锋陷阵,更能当棋子任意操控的角色。

所以,俄印关系比中俄关系更亲密绝非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子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