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 首次!GPT居然当选《nature》十大人物了!别小瞧这事儿!

12月19日 首次!GPT居然当选《nature》十大人物了!别小瞧这事儿!

00:00
05:15

【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眼看到年底了,很多人开始做年终盘点,常见做法是选出十大人物、十大事件,但是,最近却有一个非人类入选了十大人物。


12月13日,科研领域的著名杂志《自然》发布了十大科学人物名单,按常规套路选出了10位有突出科学贡献的自然人,和往年不同的是,他们还额外增加了一个非人类成员,就是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GPT。


这就有点让人费解了,既然是10大人物名单,为什么要把聊天机器人加进来?


《自然》杂志专门发了一篇文章做了解释。他们认为,虽然GPT不是人类,但是,它在过去的一年里对科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正在改变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其实,《自然》杂志把GPT列入十大人物这件事,确实有借机炒作的可能性,毕竟生成式人工智能太火爆了,史无前例的把AI加到人物名单里,无疑有助于传播。


图片


但是,吸引眼球的名单只是表象。这件事的真正价值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巨大的思维转变:不要把GPT看成单纯的机器,而是要看成合作伙伴!为什么这么说呢?


既然《自然》杂志说GPT改变了科学家的工作方式,那咱们就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GPT做科研的。


举个例子来说,著名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陶哲轩表示,他最近一直在使用GPT-4等AI工具做数学研究。


AI不仅帮他发现了论文里的隐藏错误,还协助他证明了Freiman-Ruzsa猜想等不少数学问题。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如何证明数学猜想,而是学习他如何利用GPT做研究。

不少人在使用GPT的时候,都会把它当作搜索引擎,或者问答工具,想简单直接地一次性解决问题。


但是,陶哲轩却没有直接让GPT生成答案,而是和它说:“你好,我是一名数学教授,我希望你能扮演一位擅长提出解题技巧建议的数学家合作者。”


然后再说出研究主题,让GPT提出研究思路,双方再进一步交流,一步一步地生成推理过程。

也就是说,他给GPT设定了角色,还建立了协作关系,经过多轮交流之后还真解决了问题,所以他预测,到2026年AI将成为数学研究和其他很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合著者。


图片


那么,在数学之外,生成式AI在其他科研领域有没有贡献呢?


今年2月份,AI企业Salesforce Research、合成生物学公司Tierra Biosciences,以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开发了一个类似GPT的大模型ProGen,能够从零开始生成人造蛋白序列。


研究人员给模型投喂了2.8亿种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及来自五个溶菌酶家族的56000个序列,用来训练模型。


溶菌酶家族是一组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它们能够分解细菌的细胞壁,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杀菌的蛋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模型生成了一百万个蛋白序列,研究人员选出了100个做测试,结果发现,其中73%的人工蛋白有抗菌功能。


这就代表,生成式AI经过微调之后,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自然》杂志还对遍布全球的1600名科研人员做过调查,他们的专业领域涉及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工程、心理等各个方面,结果显示,有58%的人实现了以往不可能达到的研究速度,55%的人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那么,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无论《自然》杂志把GPT列为人物,还是陶哲轩等科学家使用GPT研究,都在告诉我们,现在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数字变革。


未来,GPT等生成式AI可能出现在更多“人物”评选中,或者在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承担重要角色。


图片


关键在于,这场数字变革不仅会改变科学家的研究方式,还会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


很多人看到人工智能取得的巨大进步时,容易走进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一种是认为它只是简单的工具,结果要么是抵制要么是无视。


但是,科学家们意识到了生成式AI的价值,把它当作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合作伙伴,联合起来一起做研究,解决科研难题,快速创造新的科研成果。就像杜克大学的陈怡然教授说的,人工智能不再是为你工作,而是和你一起工作,work with you, not work for you。

我在前哨大会中提出,未来一定要学会和人工智能协作,千万不要和它竞争,更不能躺平。

这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范围内,它学会一项技能后就可以不断更新迭代,比如绘画、算术等等,即使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也能调优成熟,在特定技能上逐渐超过大部分人。


所以,最关键的就是摸清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然后把它当成合作伙伴、当成队友、当成同事,把AI擅长的工作交给AI,协调多个各有擅长的AI,一起组队完成工作。


我把这称为“人与机器的异构计算能力”,这是数字革命时代决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如何提升这项能力,我在科技特训营课程中做过深入讲解,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课程海报二维码,报名加入。


另外,由于我个人行程安排的原因,本周科技特训营课程时间调整到周六,也就是12月23号晚8点,课程主题是AI变革的年终盘点,精彩内容不要错过。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图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